目前分類:健康養生 (5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冬季腸胃炎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第274期
上稿日期:2011/1/13

每年冬天,有許多家長會因小朋友的腸胃不適而奔波就醫,有人會問,天氣涼了食物應該比較不會變壞啊,為什麼還會出現群聚的腸胃炎現象呢?其實除了夏天之外,冬天也有一群會引發腸胃炎的病毒,正伺機而動呢!
「輪狀病毒」是一種常見於嬰幼兒的病毒性腸胃炎,好發於秋冬,此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會呈現如輪子狀的外觀而得名。輪狀病毒感染在熱帶地區四季皆可能發生,但仍以冬天及早春的病例較多,因而有「冬季腹瀉」之稱。其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糞口傳染,一般潛伏期為24至72小時,發病初期會先出現嘔吐症狀,經過12至24小時後,轉變為腹瀉和發燒,主要症狀包括有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痙攣與發燒等,但造成重症或死亡之機率低,目前尚未被列為法定傳染病。
「諾羅病毒」也是一群會造成人類腸胃炎的病毒,屬於杯狀病毒科(Caliciviridae),直徑大約27-32 nm,毒性不強、致死率也低,但因疫情好發於秋冬,且病毒能夠長時間存活在排泄物及嘔吐物中,具有高感染力,一旦爆發大規模感染將令人擔憂。其主要症狀有噁心、嘔吐、腹瀉及腹痛,部分患者會有輕微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倦怠、頸部僵硬、畏光等現象。大部分的人在感染後,抵抗力約可持續4~6個月,但因諾羅病毒有不同的基因型,感染後還是可能被不同型的病毒再感染,隨著感染次數增加,似乎可以增加人體的抵抗力,但這些保護力約在2~3年後會完全消失。
由於諾羅病毒只要少量就可造成腸胃炎,且病毒能長時間存活在糞便或嘔吐物中,大人或小孩都有可能被輪狀病毒與諾羅病毒感染,但以嬰幼兒、免疫力差的族群及老人遭受感染的機會較大,且症狀也比較嚴重。建議民眾養成用肥皂勤洗手,維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的習慣,食物也應該徹底清洗,避免生食。進出有疫情的國家更要注意防範,一旦發現有人感染,應立即進行區隔,避免交互感染並做好環境消毒。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冬來臨 皮癢難耐

資料來源: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88期 (99年11月號)
上稿日期:2010/12/27

《資料來源》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88期 (99年11月號)

遠離現代文明病系列(十一)
秋冬來臨 皮癢難耐

秋冬之際天氣乾冷,皮膚癢到受不了,注意保濕、作息規律等都是預防皮膚癢的有效方法。
文/王御風
諮詢/曾興隆(書田診所副院長)
秋冬天氣轉冷,許多人皮膚變得乾燥、敏感,而產生搔癢症狀,尤其是洗完澡,夜裡蓋棉被睡覺時,搔癢情形更加嚴重,全身癢到睡不著,還可能抓到皮破血流。
人體皮膚有皮脂腺,以分泌油脂來保持皮膚滋潤,當秋冬氣溫下降時,皮膚表面血管收縮,血液循環降低,汗液與油脂分泌也會減少,因此使皮膚變乾,一般來說,正常皮膚表面角質層約含有20%的水分,一旦因氣溫影響使皮膚水分減少至10%以下,就變成乾性皮膚。
哪些人容易皮膚癢

近年來乾性皮膚病的患者越來越多,是因為現代人長期處於空調環境中,室內外溫度、溼度差異太大,使肌膚出現皮脂分泌失調、水分流失而引起皮膚乾燥問題。
許多有異位性皮膚炎、魚鱗癬、濕疹等都屬於先天乾性皮膚或有過敏體質者,有些人是老年之後才轉成乾性肌膚。冬季癢患者以中、老年人占多數,其他如長期營養不良、生病臥床、或有血液及內分泌疾病的人也容易有皮膚乾燥、發癢的問題。
持續保濕最重要

秋冬來臨,常見的冬季癢、異位性皮膚炎等因氣候變化引發的皮膚病也跟著報到,皮膚缺乏水分及油脂的保護而過於乾燥,就容易出現過敏、紅疹或斑點等情況,角質也容易剝落,皮膚就會失去光澤、彈性,感覺暗沉又粗糙,此時保濕是保養皮膚最重要的步驟,經常塗抹具保濕作用的乳液或滋養霜,增加覆蓋於皮膚表面的油脂,可減少水分蒸發,將皮膚水分保持在15%到20%之間,才能讓膚質維持在較佳的狀態,也可減少皮膚癢的情形。
洗澡不要洗過頭

很多人覺得在冬天裡洗熱呼呼的熱水澡,非常過癮,尤其皮膚經熱水一燙,好像就不癢了,沖泡熱水澡之所以會讓人覺得不癢,是因為熱水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讓人感覺全身舒暢,降低搔癢感,但洗完後癢的感覺卻更加嚴重,因為熱水會將皮膚表面的水油膜洗掉,洗完後一遇到乾冷空氣,角質就會變得更乾、更硬,皮膚反而更不舒服。
還有人以為皮膚癢是因為洗澡洗不夠乾淨,所以洗澡的時候,特別使用藥皂、或洗淨力較強的清潔用品,拼命又搓又洗,如此不但會把皮膚表面天然保護皮脂層洗掉,還會傷到角質基底層,使角質不正常增生,皮膚會變得更厚、更粗糙、更容易脫屑,乾燥的情形反而更嚴重。
其實,冬天流汗較少,身體不易髒臭,有冬季癢問題的人洗澡次數不能太多,盡量以淋浴代替泡澡,最好少使用肥皂等清潔用品,只需以清水沖洗,如要使用清潔用品,也需選擇中性、溫和的沐浴乳或香皂,千萬不要用有消毒功能的產品。
泡湯過度反而更癢

秋冬也是泡湯旺季,許多冬季癢患者會感覺泡湯有助改善搔癢症狀,其實這是因為高溫的刺激蓋過了癢的感覺,如果泡湯過久,或泡完後沒有擦上保濕用品,反而更癢得難受。
因此建議冬季癢患者最好不要泡湯,如真的很喜歡泡湯就要控制時間,不要泡太久,泡完後立刻塗上乳液,補充流失的油脂,減少水分蒸發。
正常作息是關鍵
脂漏性皮膚炎也是冬季常見的皮膚病之一,多與天生體質有關,容易在季節交替時惡化,常在頭皮、眉毛、耳後等部分發生落屑與潮紅現象,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在冬季頭皮屑變多,及頭皮容易發癢的原因,此時可使用抗屑洗髮精幫助減少頭皮屑,但想要澈底改善脂漏性皮膚炎惱人的問題,還是要從生活作息做起,不熬夜、維持規律的生活。
打破一癢就抓的惡性循環

冬季還有另一個族群皮膚受不了,就是門診人數最多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手肘、膝蓋等彎折部位都會乾癢,而且越抓越癢,長期搔抓皮膚會使色素沉澱,或有苔蘚樣變化,還可能造成感染、引發併發症,因此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除了應看醫師、服藥治療,也可塗一些具有止癢效果的預防性藥物,只要一癢就擦藥,代替用手搔抓的習慣,才不會永遠陷入一癢就抓、抓了更癢的惡性循環,而難以治癒。
戴兩層手套 保護手部肌膚

富貴手也是冬季常見的皮膚問題,天生體質使患者手部容易乾裂,天冷的時候,由手掌側邊及指尖開始出現乾燥、脫屑、或角質增厚的狀況,如果碰到水或清潔劑,情況會更加嚴重,嚴重時會形成裂縫,蔓延整個手掌,產生疼痛不適。
要防止富貴手最好在做家事時,先戴一層會吸汗的棉質手套,外面再套一層可防水的塑膠手套,如果只戴一層塑膠手套,容易因為汗水悶在裡面,使症狀加重。做完家事,脫下手套後,要立刻以清水清洗乾淨,再塗上滋潤保養品,就可減少皮膚乾燥、脫屑等狀況。
注意保暖防凍瘡

許多醫師都會提醒民眾,冬天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除了可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疾病發作等情形之外,保暖對於皮膚的保護也很重要,因為溫度驟降容易使暴露在衣服外的手指或腳趾等部位,產生紅腫、刺痛等凍瘡現象,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水泡、血泡或組織壞死,尤其是老年人更應該注意手腳的保暖,出門時最好穿上保暖的襪子及手套,可有效減少凍瘡發生。
=============================================================
10大守則 讓你不再皮癢癢
=============================================================
1. 貼身衣物要選擇棉質、寬鬆、透氣的衣料,減少對皮膚摩擦與刺激。
2. 不要吃燥熱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飲食應盡量清淡,多喝水。
3. 如果有使用電暖器,旁邊最好要放一杯水,保持室內濕度。
4. 皮膚搔癢時,可以輕拍或冰敷減輕搔癢感,千萬不要用手搔抓。
5. 洗澡次數不要太多、水溫不可過高,盡量少用清潔用品。
6. 洗澡後要立刻擦上保濕乳液。
7. 保持居家環境清潔,也可使用空氣清淨器,減少灰塵、黴菌等過敏原。
8. 避免接觸芳香劑、樟腦丸、殺蟲劑等刺激性物質。
9. 氣溫驟降時,手腳也要隨時做好保暖工作。
10. 皮膚發癢、發紅嚴重時應立刻求診,勿自行抹藥。
============================================================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心粗腰圍 健康新警訊】

隨著現代人生活習慣的改變,加上日常運動量減少,造成肥胖人口增加,使得「代謝症候群」的人數,有逐漸增加的傾向。「代謝症候群」是指血壓、血糖、血脂「三高」的異常,加上腰圍的過粗,可以作為評量健康狀況的指標。研究指出,罹患代謝症候群民眾未來衍生為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為一般民眾的6、4、3、2倍。依據行政院衛生署97年之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與代謝症候群相關的死亡率高達27%,對健康的危害絕對不能輕忽!

【代謝症候群好發原因】

代謝症候群之發生原因,與現代人壓力過大、生活型態不正常,包括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肥胖、吸菸等因素有關,使身體中胰島素產生阻抗,造成血糖偏高、血壓上升、血脂異常等變化,因而產生代謝症候群。加上現代人生活型態多屬於靜態方式,看電視與電腦時間過長,長時間處於坐姿等靜態的方式,缺乏運動致使罹患機率提高。

【知己知彼 戰勝三高】

高血壓

正常血壓值為收縮壓<120 mmHg、舒張壓<80 mmHg,假如收縮壓在120~139 mmHg、舒張壓80~89 mmHg,則代表血壓進入警戒期,要好好控制,避免轉成高血壓。

哪些因素容易引起高血壓呢?
1.心理壓力
2.體重過重、缺乏運動
3.吸菸、過量飲酒
4.鈉鹽攝取過量
高血壓會出現哪些症狀?
1.頭痛、耳鳴
2.眼花撩亂
3.脖子、肩膀酸痛僵硬
4.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高血脂

當血中的總膽固醇過高(正常應<200mg/dl、三酸甘油酯(俗稱中性脂肪)濃度偏高(正常應<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好的膽固醇)濃度偏低( 正常男>40mg/dl、女>50mg/dl),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的膽固醇)濃度偏高(正常應<130mg/dl)等,任一異常或合併多種異常情形,均可稱為高脂血症或血脂異常。

@哪些因素容易引起高血脂呢?
1.肉食主義者
2.體重過重、缺乏運動
3.吸煙
4.遺傳
5.40歲以上

高血糖

血糖就是食物經由人體消化道代謝分解後產生的葡萄糖,藉血液運送到身體各部分器官,做為能量的來源。高血糖是指血液中葡萄糖濃度增加,會使血管損傷,造成動脈粥樣硬化。而一般正常的空腹血糖值為 80~99 mg/dl。空腹血糖濃度100~125mg/dl者為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濃度高於126mg/dl以上者即為糖尿病。
@哪些人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1. 遺傳:家族曾有人罹患糖尿病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
2. 肥胖、營養失調者
3. 曾經生產過重嬰兒的母親
4. 年齡超過四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
5. 皮膚傷口不易癒合者

【代謝症候群五大指標】

1.
腰圍:男性≧90 cm (35吋)、女性≧80 cm( 31吋)

2.
三酸甘油酯濃度: ≧ 150 mg/dl

3.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男性低於40 mg/dl或女性低於50 mg/dl

4.
血壓:收縮壓≧130 mmHg、舒張壓≧85 mmHg (正常血壓值為收縮壓<120 mmHg、舒張壓<80 mmHg)

5.
空腹血糖濃度: ≧ 100 mg/dl

這五個指標如果存在三項或以上者,即認定為代謝症候群。

【如何預防三高及代謝症候群】

一、注意飲食

1.
限制總脂肪與飽和脂肪的攝取,轉向不飽和脂肪的攝取,並逐步將反式脂肪酸從飲食中剔除過多脂肪的攝取是心血管疾病與一些癌症的危險因子。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認可,食用n-3不飽和脂肪酸:DHA與EPA,可減少罹患冠心病的危險。每日攝取量建議不要超過3克,最好是從深海魚肉獲得;使用魚油補充劑時,DHA及EPA的每日食入量則不要超過2克。
反式脂肪酸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容易在「氫化」油脂時產生,因此應減少食用人造奶油、酥油、及使用這些原料之烘焙和點心食品。

2.
增加水果、蔬菜、豆類、全穀物、以及果仁類的攝取
行政院衛生署建議每天食用3-6碗五榖根莖類、2份水果、與3碟蔬菜。
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認可「每日食用1.5盎斯(約42g)的堅果,配合低飽和脂肪與低膽固醇飲食,可減少罹患心臟疾病的危險」的健康宣稱。這些堅果包括杏仁、榛果、胡桃、開心果、核桃、花生。

3.
含糖量較高的飲料、餅乾、糖果,大部份只提供熱量;無限制的攝取不僅造成熱量過多,也容易造成其他營養素攝取不足。

4.
每日食鹽的攝取應控制在6克以下,約1茶匙的份量(1茶匙5克)。
留意「隱形鹽份」的攝入:如醃漬物、味精、豆瓣醬、味噌、蕃茄醬、胡椒鹽等調味料。

二、適當運動

運動是減重、改善心肺功能、和降低三高最好的方式,最好維持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鐘以上。
再者,規律的運動可以幫助您避免腹部肥胖、管理體重,並可調降血脂、血壓、血糖、及增加心肺功能。每天至少維持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步走,或每天1萬步等。若您是心臟病、高血壓或糖尿病患者,或已邁入中老年者,開始規劃加重負荷運動時,應先諮詢醫生,並遵守醫師的叮嚀。

三、減輕體重

減重是幫助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重要方法,並可以改善您的健康狀況,就算只有減輕一些體重,也有保護心臟的效果。沒有快速達成減重的方法,你需要的是改變您的生活方式,減少熱量攝取、適當的體能活動,你的目標不是只有減輕體重,而是能持續維持減重後的體重不腹胖。

四、定期檢測

定期依照代謝症候群之五項指標檢視,若有任何一項超過標準即為代謝症候群之高危險群。其中,腰圍是民眾最容易自我檢測的一項,正確測量腰圍方式分三步驟:

1.
除去腰部覆蓋衣物,輕鬆站立,雙手自然下垂;

2.
皮尺繞過腰部,調整皮尺高度在左右兩側腸骨上緣(側腰骨盆上端骨頭)、肋骨下緣的中間點,並讓皮尺與地面保持水平,緊貼而不擠壓皮膚。

3.
在吐氣結束時,量取腰圍。

國民健康局建議成年男性腰圍以35吋,女性31吋為準,超過則屬腹部肥胖。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確洗臉是皮膚保養第一步,澈底清除臉上髒汙,保養品吸收好,肌膚就能常保年輕、健康。

資料來源: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87期
上稿日期:2010/11/5

正確洗臉是皮膚保養第一步,澈底清除臉上髒汙,保養品吸收好,肌膚就能常保年輕、健康。
文/王御風
諮詢/蔡長祐(蔡仁雨皮膚科醫師)
臉部皮膚是最容易顯出年齡的地方,因此許多人花不少時間與金錢,買昂貴的清潔及保養品用在臉上,可是花了錢卻不見得達到良好的效果,其實保養皮膚要從基本做起,就是正確的「清潔、保濕與防曬」。
保養第一步就是先把臉洗好,澈底除去皮膚上的汗漬污垢、老舊角質與彩妝,使皮膚清爽潔淨,防止毛孔阻塞與感染。曾有皮膚科醫師說:「台灣約有90%的人不會洗臉」,這個數字聽起來誇張,但洗臉方式不對、次數太多、清潔用品使用不當等可能都是我們會遇到的問題,您會洗臉嗎?洗臉小動作,卻有大學問,想擁有健康年輕的肌膚,就從洗臉開始。
正確洗臉的方法

許多人洗臉時常使勁搓揉,深怕髒汙洗不乾淨,這是非常要不得的,太用力不但不會洗得更乾淨,還會對皮膚造成傷害。正確洗臉的方法:
1. 有化妝或使用防曬產品的人,洗臉前要先卸妝,尤其彩妝產品黏著力強,
    含有較多色素、粉體及油性成分,一般洗臉產品無法完全清除,需靠卸妝
    產品幫忙。
2. 長頭髮或有瀏海的人,洗臉前最好先用髮夾、髮帽等固定頭髮,露出需要
    清潔的範圍,清洗時,除了額頭、鼻子及兩頰之外,嘴巴周圍、眼皮、下
    巴、髮際及鬢角等也要確實清潔。
3. 有些人會使用刷子或海綿來洗臉,其實雙手是最好的工具,洗臉前先把雙
    手洗淨,再用39-42℃微溫的清水將臉部打濕。
4. 清潔用品在手中加水搓揉起泡後,以畫圓的方式塗在臉上,由上而下、從
    內往外按摩約1、2分鐘,再用流動的溫水沖洗乾淨,需特別注意髮際、鼻
    翼、下巴等容易被忽略的部位。
5. 最後用冷水稍微輕拍臉部,可幫助毛孔收縮、保持皮膚彈性,拿乾淨毛巾
    用拍壓方式擦乾。
一般來說,早晚各洗1次臉就已足夠,油脂分泌較多的人,中午可再多洗1次,但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就不能太常洗臉,以免皮膚乾癢更加嚴重。
洗完馬上保濕

由於洗臉會將皮膚表層皮脂膜暫時洗掉,皮表水分容易因此而蒸發。所以洗臉後最好使用具保濕效果的保濕品補充水分,並可依肌膚特性,另使用含油脂的乳液或乳霜來滋潤皮膚,鎖住表層的水分。
選清潔用品重在清潔而非保養

市面上臉部清潔用品繁多,廠商為了吸引消費者購買,多標榜控油、美白、除痘等特殊功效,常讓選購的人眼花撩亂,不知從何下手。
其實,清潔用品主要還是洗掉臉上的油脂,說能控油可能「言過其實」;另外,有些產品含有「炭」成分,強調可以深層清潔、吸附油脂,實際效果恐怕沒有那麼神奇;而在清潔用品中添加珍貴美白成分,由於在臉上停留才短短1、2分鐘,最後又被洗掉,皮膚也沒有足夠時間吸收。因此想透過清潔用品達到清潔之外的功效,難度很高,不如讓洗臉回歸清潔功用,保養就交給保養品。
選擇清潔產品以適合自己最好,而如何才能判斷某款清潔用品適不適合自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洗完臉後的感覺,只要是「清爽不緊繃,濕潤不滑膩」,沒有刺癢、發紅、脫皮等情形,應該就是適合您的產品。
有些人會擔心含皂的鹼性產品,如肥皂會傷害肌膚,其實鹼性成分雖然會暫時改變皮膚表面的酸鹼值,洗後30分鐘,皮膚就會回復原有的弱酸性,並沒有那麼可怕。清潔用品也不一定需要像保養品隨不同季節更換,只要適合自己膚質,多數洗臉產品四季都通用。
===================================================================                                             洗臉常見的錯誤
===================================================================
●清潔用品不是越多越好,不論哪種清潔用品,用量都要適當,太多或太少都會影響
    清潔效果。

●不要用臉盆接水或直接以蓮蓬頭洗臉, 以免水沖力太強傷害皮膚,或水溫過高、洗
    太久,以免臉上油脂流失太多。

●不可用力搓揉,以免皮膚角質受傷。

●洗臉跟洗澡的毛巾要分開,以保持清潔。
==================================================================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溫泉理療

作者:林指宏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休閒保健管理系

張貼日期:2010/10/8

系統圖片

早期有關溫泉理療作用的研究,主軸都集中在溫泉物理作用的探討,直到 20 世紀末期,溫泉化學成分的理療作用的研究才有較突破性的成果。依現今科學研究,溫泉理療的健康效益作用,可歸納成溫泉物理作用、化學作用和綜合生理調整三方面。

從歷史觀點談溫泉理療

溫泉在古希臘被視為神聖之地與女神的化身,當時人們藉著神賜之水,以沐浴清潔的方式得到健康。爾後希臘哲學家希波克拉底提出「疾病與體液平衡」的學說,倡導以運動合併溫泉洗滌的方式排除體液毒素,並以溫泉飲用法補充體液,尋求袪病強身的效果。

您知道影響全球溫泉理療最深遠的時期,是從羅馬帝國開始的嗎?當時羅馬軍隊不斷征戰,傷兵只好安置在溫泉湧出之地,並以溫泉清洗傷口,意外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因此,羅馬軍隊所到之處,只要有溫泉的地方就建造宮殿型浴池,用以安置及治療傷兵,同時做為會議及社交場所。現今歐洲仍保存著相當完整的羅馬宮殿浴池建築古蹟,位於英國西南部的巴斯溫泉,就是被聯合國文教組織列為世界 3 大古蹟之一的羅馬宮殿浴池。

羅馬帝國瓦解後,溫泉應用也隨之沒落,溫泉的健康效益被禱告所取代。直到 17 世紀,義大利醫師們把溫泉飲用納入醫療處方(註 1),同時期法國開始以溫泉治療各種皮膚病,重新開啟人們對溫泉理療的熱愛。這一時期的溫泉與醫療相互緊密結合,形成以溫泉為主軸的醫療型態。

歐洲工業革命時期(19 世紀),溫泉應用融合了機械原理演變得多樣化。當時溫泉多元應用技術如雨後春筍般蔓延在歐洲各國之間,除了保留傳統的浸浴、淋浴、蒸氣浴和飲用方式外,增添了桑拿浴、土耳其浴、埃及浴、俄羅斯浴、法國維琪浴、德國克奈普浴等療法,不僅風靡當時全歐洲地區,對現代溫泉應用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

溫泉理療在 19 世紀之前已廣泛流傳於歐洲各地,但直到 19 世紀末,這種神奇療法才逐漸在其他地區盛行。德國貝爾茲醫師在 1875 年(明治 9 年)拜訪日本時,把歐洲溫泉理療應用方式傳入日本,是日本湯治文化興盛的重要基石。迷戀溫泉文化的日本,1943 年直接把溫泉應用訴諸法令,設置全球最早的溫泉法,並發展溫泉醫院及開設溫泉專科醫師的認證制度,使溫泉理療與現代醫學相互結合。

日本溫泉醫學也是臺灣溫泉發展的主要根據,臺灣溫泉應用大都溯源至日治時期。當時日本人在臺灣大量開發溫泉,並利用溫泉治療傷兵,臺灣流傳的溫泉理療效果和日本時期的應用方式一脈相傳。

20 世紀歐洲各國和日本的溫泉應用,已發展成為大型度假中心的型態,並把度假中心的溫泉用途區分為休閒、保健和理療這 3 種模式,其中以保健和理療為服務內容的健康度假中心,又稱為溫泉療養地(註 2)。溫泉療養地除了強調溫泉理療應用之外,更需配合專業的健康管理服務,把當地的溫泉、自然環境、氣候及多元化的整體醫療技術整合應用,以提高溫泉理療的健康服務層面。

溫泉療養地的健康服務

溫泉應用發展至今,已整合成為區域共同體的多元服務型態。歐洲各國及日本把溫泉療養地所從事的溫泉理療行為視為輔助醫學的重要領域,日本更以溫泉為核心,設置專業的溫泉醫院。現今,法國、德國、義大利與奧地利已把溫泉療法的費用列入健康保險可以給付的範圍,日本則視同醫療費用,可以用來扣抵稅金。

根據 2009 年的統計,歐洲各國已有超過 1,700 個符合溫泉療養地型態的健康度假中心。現今日本境內也設置約有 3,000 個規範大小不一的溫泉療養地,但其規模都不如歐洲。德國境內有 329 個符合療養地型態的健康度假中心,是現今歐洲療養地規模最大的國家,每年使用人數高達千萬人以上,其中領有保險給付的案例中,骨骼肌肉及行動不便的占 53%、循環障礙的占 14%、精神疾病的占 13%、代謝失調的占 5%、癌症病患占 5%、呼吸系統疾病的占 5%、因其他因素到療養地進行疾病醫療的占 5%。

溫泉如何增進健康

雖然溫泉理療仍缺乏完整的實證醫學研究,但目前已有部分科學研究成果,包括溫泉具有減緩疼痛及提高生活品質的效果,對循環、呼吸、皮膚、肌肉關節和免疫功能,有明顯的調整改善功效。歐洲和日本更廣泛採用溫泉來預防及治療各種慢性疾病,例如風溼關節炎、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及各種皮膚疾病。此外,溫泉含豐富的離子和礦物成分,也被認為是構成溫泉療效的原因。依現今科學研究,溫泉理療的健康效益作用,可歸納成溫泉物理作用、化學作用和綜合生理調整三方面。

溫泉物理作用

溫泉物理作用的好處,主要來自浮力、靜水壓力和溫度。

您是不是經常有脖頸肌肉酸痛、關節僵硬、精神壓力沉重等問題?泡個溫泉浴緩解一下緊張的情緒,就能讓您筋骨活絡、全身舒暢、壓力不在。溫泉浴的浮力作用除了能減輕身體承重外,也提供良好的肌肉支撐,能有效降低肌肉緊張度、減輕肌肉關節疼痛感和紓解精神壓力。除了具有減輕疲勞及恢復體能的效果之外,也適合於各種肌肉關節損傷疾病、脊椎受傷、中風、循環功能障礙、肢體功能障礙或不良於站立行動者的運動復健工作。

溫泉浴合併使用氣泡浴,能提高溫泉浴放鬆肌肉和紓解精神壓力的效果。所以說,使用溫泉浴時一定要保持輕鬆愉悅的心情,才能享受溫泉浴浮力所提供的健康增進效果。

坐或站了一整天,除了酸痛之外,您是不是還覺得鞋子有變小的感覺?泡個溫泉浴讓您改善循環,就能和下肢腫脹說拜拜。當人體浸泡在水裡時,水會對人體產生壓力,稱為靜水壓力作用。水愈深靜水壓力愈高,當您直立在水中時,就如同穿著最勻稱的彈性襪一樣,緩慢地把您積瘀在下肢的血液送回腔體,克服肢體水腫問題。

當周邊循環得到改善時,也間接地促進組織代謝物質的交換效率,而減輕乳酸堆積所引起的疼痛問題,具有塑造美腿的功效。在臨床上,使用靜水壓力可以改善病患循環、減輕心臟負荷、促進傷口癒合和改善呼吸效率,對於肢體循環不良、手腳冰冷、肺氣腫和下肢水腫也有良好的療效。

冬天到了,手腳冰冷的時候,除了躲在暖和的被窩裡之外,您最想要的是什麼?如果能夠泡個熱水浴,那該有多好呀!溫泉浴的溫熱作用,應該是吸引您不辭辛勞去泡湯的主要原因吧!泡熱水浴,除了可以保暖和軟化僵硬的肌肉關節之外,還有助於紓解情緒壓力,改善睡眠品質,以及協助受損組織的修復,對於現今的文明病及精神疾病也有良好的理療效果。

研究證實浸泡無感溫度(攝氏 32 ~ 36 度)的溫泉浴,能降低交感神經的緊張性、改善睡眠品質、紓解情緒壓力、調節自律神經、提升免疫力和促進組織修復的能力。高溫浴(攝氏 40 度以上)會誘發腦啡分泌,可降低緊張情緒,以及減少肌肉關節損傷的疼痛。溫熱作用也可以誘發血管分泌一氧化氮,促使周邊血管擴張,有助於改善肢體循環。

然而,久泡高溫浴容易導致腿部血液積瘀腫脹,反而無助於減緩水腫問題。因此,在歐洲有一種冰浴法(水溫約攝氏 10 度),短時間浸泡冰浴(約 1 分鐘)能誘發肌肉深層血管擴張作用,減少肌肉因乳酸堆積導致的疼痛。

冰浴法已使用來調整循環,其中以德國克奈普神父(Sebastian Kneipp, 1821-1897)發展的水浴踩踏法(water step)最受歡迎。只要有 20 公分水深的池子,並控制水溫約在攝氏 10 度,就能進行克奈普的水浴踩踏法。水浴踩踏法是提起離開水面的腳,保持大腿水平和腳尖朝下的姿勢,維持幾秒後再緩慢踩踏入水,同時提起另一支腳。保持雙腳循環緩慢踩踏一段時間後,據稱能達到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和增加身體免疫力的效果。

另一種廣受歡迎的方法是冷熱循環浸浴法(contrast hydrotherapy),這一方法需同時擁有冷水池(水溫攝氏 8 ~ 15 度)與熱水池(攝氏 39 ~ 42 度)才能進行。冷水池採用足浴法(每次 0.5 ~ 1 分鐘),熱水池則使用半身浴法(每次 3 ~ 5 分鐘),持續循環進行 3 ~ 5 次,據稱同樣可以達到排除肌肉乳酸和增加身體免疫力的效果。

歸納溫泉浴的溫熱健康效益,包括穩定自律神經功能、強化免疫系統、改善心血管系統功能、調節淋巴循環、改善肢體循環、調節呼吸效率、調節新陳代謝效率、鎮痛、舒緩血管緊張、降低肌肉緊張度、清除皮膚油汙及改善血流。

使用高溫浴時(水溫勿超過攝氏 40 度為佳),容易導致體液流失、眩暈、虛脫、中暑等副作用,應特別留意浸泡水位不要超過胸部,時間不宜超過 15 分鐘。浸泡後可使用冷毛巾擦乾全身,並飲用適量溫開水和適度休息,以避免發生泡湯意外的風險。

溫泉水浴能對身體產生緊密的包敷作用,有穩定支撐身體的效果,也可用於提供水中運動和復健的訓練模式,能降低關節活動速率,減少關節腔發炎或受損機會。

溫泉化學作用

辛苦跑到山區泡溫泉,比在家泡熱水更有價值嗎?從溫泉化學成分的好處去了解,也許可以讓您有一個不辭辛勞,遠途跑去泡溫泉的理由。

早期有關溫泉理療作用的研究,主軸都集中在溫泉物理作用的探討,直到 20 世紀末期,溫泉化學成分的理療作用的研究才有較突破性的成果。溫泉的化學成分效應主要與溫泉所含的離子及礦物成分有關,涉及溫泉的總固體含量、離子成分、特殊微量元素、放射元素、酸鹼特性、氧化還原電位、滲透壓等因素,並可經由浸泡、吸入、飲用等方式來影響身心健康。

泡湯後,在皮膚表層可形成溫泉離子屏障,能減緩體表熱散失,改善肢體循環,具有保暖和禦寒的效果。含碳酸鹽、二氧化碳和硫磺成分的溫泉,能轉換形成二氧化碳及硫化氫,促使皮膚血管擴張,加上溫泉的溫熱作用,對周邊血管有良好的擴張作用,能有效改善末梢血液循環,這點對於高血壓和慢性心臟衰竭疾病,有正面的預防及治療效果。

含硫磺、錳和碘的酸性溫泉具有殺菌作用,對於異位性皮膚炎、乾癬、褥瘡有治療功效。此外,鹼性碳酸泉及硫酸鹽溫泉能清潔皮膚油垢、軟化角質、保溼和滋潤,證實有養顏美容的效果。

雖然早已廣泛利用溫泉治療各種皮膚病,但最近溫泉的應用有朝向美容醫學領域發展的趨勢。研究顯示,溫泉成分中的硒、鍶、氡、矽酸鹽能活化抗氧化酵素和抑制過敏及發炎物質的釋放,以及減少紫外線及自由基對細胞的傷害,具有舒緩皮膚、消炎和抗過敏的效果。目前巿場銷售的溫泉醫學美容產品相當普遍,對於敏感型皮膚有良好的抗過敏效果。最近的研究顯示,國內某碳酸氫溫泉具有吸收自由基的能力,能有效阻斷自由基所引起的細胞死亡和皮膚發炎現象。

調節免疫系統功能也是溫泉理療的重要作用。採用溫泉蒸氣吸入法,除了能使呼吸道的上皮細胞得到滋潤的保護效果外,含硫的溫泉具有殺菌和抗發炎的功效,能舒緩上呼吸道感染的不適症狀。此外,含氡或硫成分的溫泉有調節免疫系統的功能,有助於治療風溼性關節炎、牛皮癬等自體免疫疾病。

最近研究也證實溫泉飲用法可以緩和各種疾病的症狀。飲用碳酸鹽和硫酸鹽類溫泉,有助於排除體內尿酸、草酸和膽固醇,對於痛風、腎結石、膽結石和高血脂症有預防及治療效果。此外,飲用碳酸鹽泉對葡萄糖耐受性異常的糖尿病患者,有維持血糖穩定的良好效果。

綜合生理調整

溫泉綜合生理調整的作用,包括溫泉本身的健康促進作用;溫泉療養地自然環境條件提供的轉地作用,如芬多精和負離子調節作用,有安定和轉換心情的效果;溫泉區提供的健康服務效果,如水療、飲食療法、運動療法、心靈療法、芳香療法等。日本研究發現,泡湯能整理混亂的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可以增加腦波中的α波,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但相關實證醫學研究仍很有限。

註 1:在歐洲只有純淨天然,地底自然湧現,無菌且具特殊理療效果的泉水,才能使用於醫療處方。這一規範現今在歐洲各國仍是礦物泉(mineral water)的飲用標準。

註 2:全球溫泉氣候聯合會整合歐洲各國對溫泉保養地的共同規範,認為溫泉保養地的建築應擷取向日或背日的自然環境,配合地形療法來設計,活用屋外具有配合地形特徵訓練步道的廣大公園設施、森林等,並常駐有經驗豐富的健康管理專業醫護人員。德國溫泉保養以自然治療手段服務顧客,稱為「Kur」。Kur 有治療的意義,包括預防醫學、增進健康及紓解生活壓力。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溫泉何處來

作者:陳尉平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休閒保健管理系
李振誥 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
甘其銓.萬孟瑋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衛生系

張貼日期:2010/10/8

系統圖片

溫泉是泉水的一種,當某處泉水溫度高於當地地面空氣年平均溫度時,就稱為溫泉(thermal spring)或熱泉(hot spring)。臺灣擁有的豐沛溫泉資源,肇因於理想的地質構造、多孔隙或破碎的岩層、深長的裂隙、高山深谷起伏甚大的地形、充足的降雨量和地下水補注、異常高的地溫梯度等。

溫泉是泉水的一種,當某處泉水溫度高於當地地面空氣年平均溫度時,就稱為溫泉(thermal spring)或熱泉(hot spring)。這個定義是採用 1971 年懷特(D.E. White)的引述:「凡是水溫超過當地年平均溫度攝氏 5 度或華氏 10 度的泉水,都稱為溫泉。」在寒地的溫泉水溫可能僅有攝氏二、三十度,但這已經是大自然的恩賜,若在亞熱帶,這種水溫的泉水就不足為奇了。

本文所提到的溫泉,除非特別標示,泛指各種自然現象和地熱活動。所造成的地面上所見,溫水、熱水或蒸氣的噴流。由於地球上每個地區的年平均溫度都不同,因此各地區溫泉溫度的定義也會有所差異,然而依照「溫泉標準」,在台灣所指的「溫泉」,對「溫水」、「冷水」及「地熱(蒸氣)」分別有明確的定義。

「溫泉標準」第二條

符合本標準之溫水,指溫泉露頭或溫泉孔孔口測得之泉溫為攝氏三十度以上且泉質符合下列各款之一者:

  1. 溶解固體量(TDS):在五百(mg/L)以上。
  2. 主要含量陰離子:碳酸氫根離子(HCO3)二百五十(mg/L)以上、硫酸根離子(SO4=)二百五十(mg/L)以上或氯離子(含其他鹵族離子)(Cl,including other halide)二百五十(mg/L)以上。
  3. 特殊成分:游離二氧化碳(CO2)二百五十(mg/L)以上、總硫化物(Total sulfide)大於一(mg/L)、總鐵離子(Fe+2 + Fe+3)大於十(mg/L)或鐳(Ra)大於一億分之一(curie/L)。

符合溫泉標準的溫水──指溫泉露頭或溫泉孔孔口測得的泉溫在攝氏 30 度以上,且泉質符合「溫泉標準」規定的泉水。

符合溫泉標準的冷水──指溫泉露頭或溫泉孔孔口測得的泉溫低於攝氏 30 度,且其游離二氧化碳在每公升 500 毫克以上。

符合溫泉標準的地熱(蒸氣)──指溫泉露頭或溫泉孔孔口測得的蒸氣或水或其混合流體,符合「溫泉標準」的泉溫及泉質規定。

溫泉的形成

形成溫泉的過程必須具備 3 個基本的地質條件。一般而言,理想條件包括適宜的地質構造或岩層與水文特性,如多孔隙高透水性或破碎岩層、深長裂隙或斷層帶,以提供水循環的通路。此外,須有充沛的降雨量與地下水源,以及異常高的地溫梯度做為溫泉水的熱源。

熱源 地底下必須有熱源存在才可加熱地下水成熱水,並儲存在地底深處。而熱源可分為 3 種。

地溫梯度──地質上表示地溫梯度的方法是,往地下深入 1 公里所上升的溫度。一般在古老穩定的大陸內部,地溫梯度是每公里攝氏 20 度;造山帶地區的地溫梯度約為每公里攝氏 30 度;海洋地區的地溫梯度則可達每公里攝氏 50 度。地溫梯度會有不同,主要與地球內部的熱源有關。

岩漿庫──是存在於地殼內部約 5 至 15 公里深,正在活動或尚未冷卻的岩漿,或侵入的火山岩體。通常會使地溫梯度高於正常值的 3 倍以上,即超過每公里攝氏 90 度,有的甚至達到 5 至 10 倍的異常值,即超過每公里攝氏 150 度。

板塊運動擠壓摩擦──如造山變質帶,像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所形成的台灣中央山脈造山變質帶;或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碰撞所形成的喜馬拉雅山造山變質帶;或非洲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所形成的阿爾卑斯山脈造山變質帶。

通路 地底下有大量的熱水儲存著,若無適當的管道使熱水上升至地表,還是無溫泉可用。岩層裂隙雖不會促使熱水上升,但深達地底熱水儲存層的深裂隙,的確提供了使溫泉能湧至地表的路徑。一般而言,岩層中可能的裂隙有斷層、節理、層理、片理、劈理、裂縫等。

水源 水是構成溫泉最重要的因子,若無水,即使有很高的熱源、離子成分和裂隙,也無法形成溫泉。溫泉的水源主要是:天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地層水、化石水、岩漿水等。其中,大部分非火山地區的溫泉,多是天水或地表水滲入地底下熱水儲存層,然後被加熱並與圍岩發生化學反應,溶解圍岩的化學成分,而形成溫泉。儲存熱水的地層必須與周遭的岩層有靜水壓力差存在,才能促使熱水上升至地表以形成溫泉。

臺灣北部地區和東部外島曾發生大規模的火山活動,目前雖暫時停止,但高溫的岩漿餘溫仍存於火山底下,使得「後火山活動」相當劇烈地進行著,因此溫泉特別多。而所謂「後火山活動」,是指火山噴發後,地底下還有岩漿餘熱,會釋放出火山氣體和熱量,並加熱淺處的地下水使它沸騰,再噴出於地表,溫泉就是其現象之一。

有些地方雖有溫泉,卻沒火山,是因為岩漿活動還沒達到衝出地面形成爆發的能力而已,但它卻足以把地下水「燒」熱變成溫泉。

臺灣位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造山帶上,因碰撞擠壓使得地震特別多。地層也容易發生斷層和褶皺作用,使岩層不斷抬升和破碎,形成今天所看到的山脈。而岩石又是一種不良的導熱物質,熱能不易散失,隨著地層不斷抬升,地熱長期累積的結果,就造成中央山脈地區較高的地溫梯度。

溫泉和斷層是息息相關的,有了斷層,溫泉(地底下的熱水)才能冒出地表。臺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由於板塊之間相互推擠,才形成了臺灣這座島嶼,板塊運動的附加產物則是斷層。民國 88 年發生的 921 大地震,就是因為車籠埔斷層錯位移動所造成的。而地震發生後,除了讓谷關溫泉受創甚深之外,還造成許多原本的溫泉露頭移位或消失。

由於溫泉的形成要同時滿足 3 大要素,熱源、水源及通路,其中最大的自然通路是斷層。臺灣的地震大部分是由於斷層的錯動所造成的,因此斷層錯動後極可能讓原本的通路閉合,並在他處開啟另一通路。因此在地震後,溫泉露頭確有可能移位甚或消失。

溫泉的分類

溫泉其實就是富含礦物質的地下水。每當下雨過後,雨水滲透進土層成為地下水,這些地下水可能流經地殼深處,受到地熱加熱而提高水溫,或流經火山地帶而受到火山岩漿加熱升溫。

這些加熱過的地下水在岩層中流動時會溶解許多礦物質與混合氣體,若受到擠壓而湧出地表或經由人為鑿取便成為溫泉。因為溫泉在岩層間高溫高壓的環境下容易與岩石礦物發生化學反應,溶解固體和氣體物質,或與原來的液體混合,造成含有不同成分的各種溫泉。

溫泉的分類可採用下列 3 種方式:地質性質—火成岩區、變質岩區、沉積岩區;化學性質—硫酸鹽泉、碳酸氫鹽泉、氯化物泉;溫度—低溫、中溫、高溫、沸騰。

一般來說,位於火成岩區的溫泉,如北投溫泉,由於是經由後火山作用生成,水質主要含有硫酸鹽,溫度則是高溫甚至沸騰。位於變質岩區的溫泉,如知本溫泉,由於變質岩中富含碳酸氫根離子,當與岩石中的鈉、鉀、鈣等陽離子結合後,形成以碳酸氫鹽泉為主的水質,而其泉溫是經由造山運動帶異常的高溫所提供,因此大致是中溫。位於沉積岩區的溫泉,如礁溪溫泉,由於岩中含有氯離子,因此其主要水質是氯化物泉,另因可能與含水層中的冷水混合,泉溫大致是低溫。

上述是簡易的溫泉分類,部分溫泉可能因不同的環境作用而與前述的分類結果不甚相符。如靠海邊的金山溫泉,屬火成岩區溫泉,溫度超過攝氏80度,呈酸性,硫酸根離子、氯離子、鈉離子等濃度都相當高,且常有黃色的硫磺晶體析出,和北投溫泉很相似,推斷可能是海水與由火山生成的溫泉混合所形成的。

又如蘇澳冷泉屬變質岩區溫泉,湧出時伴隨許多二氧化碳氣泡冒出,可能由於其熱源溫度不高,加上二氧化碳上升膨脹過程的吸能作用,讓泉溫保持約攝氏 22 度的低溫。另外關子嶺溫泉是沉積岩區溫泉,泉溫最高卻可達攝氏 87 度,其原因目前仍在研究中。

由上述說明可知,臺灣擁有的豐沛溫泉資源,肇因於理想的地質構造(即火成岩區、變質岩區及沉積岩區)、多孔隙或破碎的岩層、深長的裂隙、高山深谷起伏甚大的地形、充足的降雨量和地下水補注、異常高的地溫梯度等。

臺灣溫泉的分布

因為溫泉種類的多樣、齊全,使臺灣具有全球溫泉博物館的地位。低溫的、沸騰的;清澈的、灰濁的;高山的、平原的 …… 令人目不暇給。臺灣溫泉分布相當廣泛,除了彰化、雲林和澎湖外,各地幾乎都有溫泉出露。把各縣市的溫泉位置標誌後,多數分布在變質岩區,如雪山山脈、中央山脈板岩區和大南澳片岩區,少數則分布於火成岩區,如大屯火山區、龜山島、綠島,以及沉積岩區,如西部麓山帶、蘭陽平原、海岸山脈等。

臺灣地區的天然資源眾多,如地下水、風力、潮汐、地熱等,而地熱顯露在地表上的特徵就是溫泉資源,近年來這一資源已成為開發利用的重點項目。

臺灣溫泉的未來

早在清朝時代,臺灣就已因開採硫磺礦而有發現溫泉的紀錄。在日據時代,由於日本人對溫泉的熱愛,在許多溫泉區建設警光山莊,以供日本駐臺軍警休閒養生之用。然而目前在一些開發較早的溫泉區,除了溫泉業者變多之外,對於溫泉的使用量也變大,因此產生溫泉量不足的困擾。

溫泉是少數能夠不斷再生的天然資源,若是缺乏管理而不當地過度開發,仍會像石油一樣,終被使用殆盡。資源的使用可為人類創造價值,然而若是不合理地過度使用,就像是殺雞取卵般造成後代子孫資源的匱乏。但若是有計劃地妥善使用,還是可以在創造價值與環境保護之間達成平衡。

針對溫泉資源永續利用的目的,可提供的觀念與做法有 3:避免浪費──以總量管制為目標;提高使用效率──溫泉水回收再利用;增加水量──溫泉人工補注。

有些溫泉業者已開始嘗試把使用過的溫泉水回收再利用,以增加對溫泉資源的使用效率。雖然一般的消費者較不能接受自己所泡的溫泉水是再利用水,然而依照目前因資源保育永續的理念所延伸而出的政策,是鼓勵並朝向可再利用水的方向執行,因此應予以支持。

但是欲使消費者使用再利用水泡湯或其他用途,至少需考量:衛生──是否有其他病菌或毛髮等問題;水質──是否溫泉水中的礦物質已遭稀釋或變質,而不具有原本療效等問題。

在臺灣,我們最熟悉的溫泉用途就是泡湯休閒,然而這種用法大致是以一份水換取一份的價值。然而在其他國家,如俄羅斯、法國、德國、匈牙利、美國、冰島及日本,已經把溫泉這項天然資源推廣到更多不同層面的應用,不僅讓溫泉的用途多樣化,也使溫泉的附加價值大幅提升。因此現階段國內各界須致力於各種可能溫泉產品的技術研發,未來才有辦法以一份水換取十份的價值。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盛夏剛過,屬於亞熱帶氣候的台灣,炎熱和潮濕的天氣仍然籠罩在我們生活周遭,一旦食物儲藏及烹調不當,極容易使食物變質,而有食物中毒的風險,因此,正確地處理和儲存食物就顯得格外重要。
為避免誤食不清潔的、受污染的、腐敗的、或製作不當的食物,而造成健康的危害,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環節及其預防之道,就是一門大家不可或缺,尤其是主掌家中大廚的人必修的課程。
為了方便易懂,我們整理出食品安全的注意事項,分述如下:
1. 向信譽良好的商家購買食物。
2. 選購外觀未見有異常或變壞的食物。
3. 保持廚房清潔。
4. 使用砧板及刀具前需清洗妥當,並須將生食和熟食用具分開使用。
5. 冷凍食物應於冷藏庫中解凍,不宜在室溫中解凍。
6. 葉類蔬菜烹調前必須浸洗妥當,以避免農藥及細菌殘留。
7. 如廁後、煮食前及進食前需用肥皂洗手。
8. 烹調食物時,尤其是肉類及貝殼類食物,必須徹底煮熟,才可進食,避免生食。
9. 烹煮好的食物應盡快進食並蓋好,剩飯及剩菜亦應盡快冷藏於攝氏4度或以下,確保食物不容易變壞;但最好的方法,仍是每餐準備適量的飯菜,以減少剩飯及剩菜。
10. 進食有益健康的食物及飲用煮沸過的水。
雖然鮮榨果汁、燒臘食品、生魚片、壽司等食物是大家公認食物中毒風險較高的食品,但由歷年食物中毒資料顯示,家裡的剩菜如果存放多天後食用,即使經過加熱仍然有機會引起食物中毒。因此,在處理及儲存食物時,要注意遵守良好的衛生習慣,一旦對食物的安全有疑慮時,就不要再食用,嚴防食物中毒。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image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正確使用塑膠類食品容器
‧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第257期
  塑膠工業蓬勃發展讓民生用品更為多元,卻也引發一些安全上的疑慮。當我們使用塑膠食品容器越來越方便的時候,也面對環保及健康等領域的負面影響。
  由於市面上普遍使用塑膠容器 (具),在短時間內仍無法大幅度減少使用量,這讓生產端及使用端的正確性更顯重要。生產製造業者在生產供食品使用的塑膠容器 (具) ,應符合衛生署公告的「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中「塑膠類」相關規定,消費者在使用塑膠類食品容器(具)或包裝時,也應注意塑膠材質及特
性(如附表)。
  一般塑膠類的材質編號及分類可分為七類,為方便辨別,在容器底部或標籤上已加註塑膠材質回收辨識碼。使用塑膠類食品容器(具)或包裝時,要注意其塑膠材質為何,使用時也要依照各類材質所能耐受的溫度正確使用,還應避免盛裝高熱或過酸的食品,使部分可塑劑或添加物質釋出而污染食品,影響食品衛生安全。
  為了珍惜有限的地球資源,食品藥物管理局呼籲,消費者儘可能使用較為環保的餐器具或容器,如果一定要使用塑膠類食品容器(具)或包裝時,請正確及妥善使用各類塑膠類食品容器(具)或包裝,不超過溫度限制、不刮傷容器具表面,以確保食用安全。

常見塑膠材質、特性、常見產品及耐熱溫度
塑膠分類代碼 材質 特性 常見產品 耐熱溫度
(℃)*
1 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 (PET) 硬度韌性佳、質輕、不揮發、耐酸鹼 寶特瓶、市售飲料瓶、食用油瓶等 60~85
2 高密度聚乙烯(HDPE) 耐腐蝕、耐酸鹼 塑膠袋、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塑膠瓶等 90~110
3 聚氯乙烯(PVC) 可塑性高 保鮮膜、雞蛋盒、調味罐等 60~80
4 低密度聚乙烯(LDPE) 耐腐蝕、耐酸鹼 塑膠袋、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塑膠瓶等 70~90
5 聚丙烯 (PP) 耐酸鹼、耐化學物質、耐碰撞、耐高溫 水杯、布丁盒、豆漿瓶等 100~140
6 聚苯乙烯 (PS) 吸水性低、安定性佳 養樂多瓶、冰淇淋盒、泡麵碗等 70~90
7 其他(例如:聚碳酸酯(PC)、聚乳酸(PLA)) PC:質輕、透明、機械強度高、耐高溫
PLA:質輕、透明 PC:嬰兒奶瓶、運動水壺、水杯等
PLA:餐飲店的冷飲杯、冰品杯、沙拉盒等 PC:120~130
*耐熱溫度參考資料來源:http://www.jpif.gr.jp/2hello/conts/youto_c.htm(The Japan plastics industry
federation)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預防代謝症候群 從飲食做起
作者:張麗娟
上稿日期:2010/8/26


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國人飲食攝取問題從營養不足轉變成營養過剩,新的健康問題也接著出現,而「代謝症候群」就是其中之一。代謝症候群是指腰圍過粗、血壓和血糖偏高、血脂有點異常的群聚現象,但數值尚未達到慢性疾病的標準;換句話說,若有代謝症候群的警訊出現可說是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糖尿病、腎病變、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前兆。


依據國民健康局96年1月修正,我國代謝症候群臨床診斷準則公告,只要符合下列 5 項指標中(表一)的 3 項或超過 3 項就是代謝症候群。


表一:成人(20歲以上)代謝症候群之判定標準(2006台灣)

危 險 因 子
異 常 值

腹部肥胖(腰圍過粗)
腰圍

男性 ≧90 cm(35吋半)

女性 ≧80 cm(31吋半)

血壓上升
SBP ≧130 mmHg

DBP ≧85 mmHg

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過低
男性 <40 mg/dl

女性 <50 mg/dl

空腹血糖值上升
FG ≧100 mg/dl

三酸甘油酯上升
TG ≧150 mg/dl



倘若出現了代謝症候群,要小心您可能已經成為慢性疾病的候選人,也就是健康亮起了黃燈。不過究竟該如何預防或控制代謝症候群,以免”當選”為慢性病患者呢? 首先是做好體重管理及飲食控制。通常健康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體重管理,而體重管理(控制),就從食物份量開始;也就說您的健康,決定在您吃的食物份量,建議選擇均衡多樣的飲食與及控制食物份量。


天天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以成人不運動的女性每天約需1500卡,每日可攝取全穀根莖類2又1/4碗、低脂奶360cc、豆蛋魚肉4份(1份約半個手掌大小)、蔬菜3碟(1份青菜熟的約1/2碗)、水果2個(1份水果約拳頭大)、油脂4茶匙外加堅果1份;若以不運動男性為例,每天約需1800卡,每日可攝取全穀根莖類2又3/4碗、低脂奶360cc、豆蛋魚肉5份、蔬菜3碟、水果3個、油脂5茶匙外加堅果1份(1份堅果為腰果5粒或花生10粒)。不偏食,不過量,盡量從天然新鮮的食物攝取充足的營養,確保人體所需營養素不缺乏,從而建立健康飲食的觀念。


再者,就是選擇對的食物,建議每天至少吃一餐雜糧飯或全麥麵包,增加纖維質並減少精製食物攝取;以低脂奶取代原本的奶類,減少飽和脂肪酸攝取,攝取量約為每天一點五杯到兩杯;植物性蛋白如豆腐及脂肪含量低的肉類例如白肉和魚肉,少一點紅肉,可以降低膽固醇及飽和脂肪的攝取;蔬果攝取應以多樣化、當令為原則,深色蔬菜至少要占三分之一;選擇椰子油以外的植物油,每天還要吃一份花生、芝麻等堅果,增加不飽和脂肪酸攝取。


第三,要避免三高食物。食物要好吃不外乎新鮮及適當的調味,而「高油、高鹽、高糖」常是健康的致命傷。若要避免高油食物,烹調方式最好改為蒸、煮、涼拌、滷及燙等;吃肉類食物時去皮去油,避免油炸,尤其裹粉炸更容易吸油;喝湯時先撈去浮油或將浮油撇開;減少使用黏稠度較高的醬料,因為可能含有較高的油脂;多餘油脂不吃、不加;吃沙拉注意沙拉醬用量;吃麵時少加豬油、肉燥。另外,避免鹽分高的食物,尤其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像是醃漬物、味精、豆瓣醬、味噌、番茄醬、胡椒鹽等調味料就含有大量的「隱形鹽分」, 攝取過多不利血壓控制。盡量以天然食物例如檸檬、蔥、蒜等調味或提味,減少鹽分。而天氣溫度上升,飲料需求量也隨之增加,市面上的飲料店常加的糖漿是高果糖玉米糖漿(由55%的果糖和45%的葡萄糖組成),研究指出攝取過量的果糖,會增加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所以白開水取代含糖的飲料是必須做的改變,並且要減少甜食的攝取,避免精製糖的添加,飲酒也要節制,減少過多不必要的熱量。


最後,運動絕對不可少,除了飲食控制之外需多運動,運動可提高代謝率,有助熱量燃燒幫助減輕體重,體重減輕了也可減少胰島素阻抗。運動也可以增加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提醒大家,每天1萬步,健康不退步。事實上,遠離代謝症候群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從飲食、運動及體重控制做起,且預防重於治療。評估自己的飲食習慣,發現問題,及早改變生活飲食型態,才能讓慢性疾病遠離大家。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