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健康養生 (5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快走或慢跑 哪個對我比較好?

聯合新聞網 2012/04/08

腳,是人類的第二心臟。
快走、慢跑就是最好鍛鍊下肢和全身的運動,
且人人都可馬上行動!
不過快走好?還是慢跑好?
快走與慢跑到底有什麼不同?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報導】

跑 雙腳會騰空/走 單腳踏實地

慈濟大學體育教學中心主任黃森芳說,慢跑與快走是「單腳與雙腳的差別」。無論快跑、慢跑,跑步時一定有兩腳同時離地的期間,也就是同時騰空的飛躍期;快走是一般走路加快速度,永遠都有一隻腳「踏實地」。

當腳「回到」地面,慢跑的地表反作用力較快走大,對關節的壓力也較大,依據騰空的速度、時間,慢跑的「衝擊」,可能達平時走路的2至6倍。

慢跑較持久 快走較消耗熱量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體育學系教授林貴福說,快走、慢跑最高時速同樣是8公里,不過一般人平時快走約時速6公里,即走路速度加快到上氣不接下氣。當時速相同時,其實慢跑的負荷比較低,也就是同樣的體力,慢跑的時間可以比較長,但快走消耗熱量比較高。

專家一致認為,快走、慢跑都很好,只是因應不同身體狀況、不同目標,可選擇不同方式運動。

慢跑示範/台北市大同高中蔡牧樂 記者陳立凱/攝影

林貴福說,簡單可區分為三類。

第一類/關節狀況不佳,選擇快走

例如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骨關節曾受傷害、平衡不佳,或是體重過重,又希望能燃燒脂肪、減重者,可以選擇快走。

第二類/骨關節健康,想強化心肺功能,選擇慢跑

尤其是35歲以後,肌肉流失速度快,慢跑是很好的「保肌」運動。

第三類/想減重、想增強體力,慢跑與快走並重

關節無特殊問題或已初步退化,又希望減重、也希望增強體力者,不妨慢跑、快走交替進行。

心臟病 輕快健走就好

不過林貴福提醒,心臟病等慢性病族群,由於循環功能不佳、心臟負荷程度有限,建議最好選擇一般的健走,也就是比平時走路速度快些,但不要達到快走的速度。雖然爬樓梯對心肺負荷較重,但可改善心血管症狀,建議心臟病患者,還是可以嘗試爬樓梯當日常運動,但一定得循序漸進,最好諮詢專家或主治醫師。

天天跑 每周300分鐘最好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一周有氧運動最好累積300分鐘,也就是每天慢跑或快走達30分鐘「剛剛好」。專家建議,分散運動時間,也同樣有效果,可視個人體能、時間慢慢累積運動能量,但每次運動時間最好要10分鐘以上。

全文網址: 快走或慢跑 哪個對我比較好? - 要活就要動 - 美容養生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82443#ixzz1rXqhThvo
Power By udn.com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牙線拉拉扯扯 潔牙做白工

【聯合晚報╱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2012.03.27 08:45 pm

清潔牙齒 魔鬼藏在細節裡 / 施靜茹

牙縫可能變成細菌的「培養皿」。一項網路問卷調查發現 ,近七成民眾誤以為,只有在牙縫卡食物殘渣時才需清潔。只有不到1%的民眾,一天清潔牙縫兩次以上,並知道要輕刮牙齒表面,才能去除牙菌斑,同時每清一個齒縫就要換一小段牙線段。

衛生署曾調查發現,40歲以上國人,9成有輕重程度不一的牙周病。牙周病專科醫師紀泓輝表示,國人普遍未養成清潔牙縫的良好習慣,是罹患牙周病的主因之一。

根據一份「國人牙縫清潔行為調查」,回收1418份有效網路問卷,雖發現約七成民眾有固定清潔牙縫的習慣,但僅有千分之六瞭解每天正確的清潔頻率及方式,牙縫清潔習慣沒做好,可能成為牙周病防治的死角。

紀泓輝說,每天應使用牙線兩次以上,而清理牙縫不只是去除食物殘渣,更要去除牙菌斑,因此應以牙線輕刮齒縫相鄰的牙齒表面,而非在齒縫間前後拉扯,同時每次拉出牙線約需拉出一隻手臂的長度,每清一個齒縫後,就要換一段牙線線段。

紀泓輝也說,牙周病最容易發生在牙齒與牙齦交會處及牙縫中,日常除了刷牙外,不能忽略清潔牙縫。已有牙周病者,可以用牙間刷。不少人習慣用的牙籤則可能戳到牙齦,導致受傷,還有不少人用沖牙機,雖然水柱可以清除菜渣,但對去除牙菌斑效果不佳。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眼睛眨眨 乾眼症不要來

【聯合報╱記者施靜茹/專題報導】

2012.03.28 08:51 am

淚液主要功能是潤滑眼球表面,讓視覺更清晰。水份是淚液最主要的成份。水分佔淚液成分98%以上,由淚腺等分泌,其餘成分包括鈉、鉀等電解質等,維持眼球靈活轉動,讓視覺更清晰。
圖/哈佛眼科院長呂俊憲、江岳穎繪製

上班盯電腦、坐捷運玩手機、回家看電視…,人們幾乎無時無刻都在使用電子產品。隨之而來的眼睛痠澀、疼痛、疲勞、畏光、視力模糊、異物感,可能是乾眼症警訊,讓與外界溝通的靈魂之窗蒙上陰影。

不少人以為,年輕人出現乾眼症機會較高,其實,眼科醫師發現,更年期前後的女性才是好發乾眼症的最大族群。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眼科主任尤之浩說,「女人是水做的」,這句話不無道理,更年期女性荷爾蒙減少,身體水分如淚液、唾液,也跟著「縮水」,因此老化是造成乾眼症主要原因。相較於女性,男性較不易有乾眼症。

再來就是電腦族,這個族群的病人數急速上升。尤之浩指出,電腦族注意力集中在螢幕,忘了眼睛1分鐘至少應眨眼15次;而眨眼動作,是將淚液均勻分布於眼球,眨眼次數少,自然眼睛淚液不足。

淚液有三層,最外層的脂肪層,可減少淚液蒸發;中間為水分;最內層為黏液層,讓淚液表面張力變大,幫助淚液附著在表層,以滋潤眼球。

而近來被關注的近視雷射手術,有人做了以後出現乾眼症。尤之浩表示,雷射手術必須先切開第一層角膜瓣,掀開後再進入第二層將角膜削薄,這過程會破壞角膜感覺神經,使眼球過乾,即使角膜感覺神經再生,也不可能完全回復。不過,這類患者使用人工淚液後,多能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有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女性,由於身體防禦的免疫系統,錯攻了正常細胞,連眼睛的淚液細胞也遭殃,而有乾眼症。

台北馬偕醫院眼科主任鄭惠川說,有些年紀大的人,服用治療潰瘍、高血壓、抗心律不整的藥,也會有乾眼症的副作用。還有一些過敏者,眼睛癢、不斷揉眼睛後,也跟著乾澀。原因是,過敏會破壞角膜的杯狀細胞,減少淚液分泌;而治療過敏的抗組織胺,又會有乾眼的副作用,因此乾眼問題亦發麻煩。

有醫師認為乾眼症像飛蚊症,不易治癒,患者今後只能與其「和平共處」。不過,尤之浩說,乾眼症患者,可選擇合用的人工淚液,眼睛較敏感者,可選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

若無法改善,可考慮做門診淚孔栓塞手術,用特殊材質將淚孔塞住,避免淚液漏到鼻腔,「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其實就是淚液漏到鼻腔。淚孔栓塞可讓淚液留在眼球表面,避免眼睛乾澀。

預防乾眼症 你可以這樣做

1.正常生活型態,睡眠充足,不熬夜
2.均衡飲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多攝取維生素A、C、E
3.改變用眼習慣,定時休息,每隔50分鐘休息5至10分鐘,注意眨眼次數及幅度
4.注重眼部清潔,減少隱形眼鏡配戴時間,必要時熱敷眼睛
> 5.勿亂口服藥,尤其是安眠藥及鎮靜劑,應和醫師討論
6.角膜、結膜及眼瞼有發炎、敏感、受傷或病變,需與眼科醫師合作積極治療

資料來源/鄭惠川醫師 製表/施靜茹

全文網址: 眼睛眨眨 乾眼症不要來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990115.shtml#ixzz1qNL0pdq9
Power By udn.com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認識疫苗安全正確接種

傳染病是21世紀以前造成人類嚴重且大規模死亡的禍首,曾在西元1918年造成數千萬人大量死亡的流行性感冒,超過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自從抗生素的發明,人類得免於微生物的威脅,進而研發疫苗之後,更是大大地降低了人類對於傳染病的恐懼。
疫苗雖是預防傳染病的最佳選擇,但是任何藥物或是疫苗都有風險。疫苗到底會有什麼風險呢?我們從以下三方面來探討:
(一) 疫苗種類:疫苗分為兩種,一種是「活性減毒疫苗」,例如:卡介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MMR)、水痘、口服小兒麻痺(沙賓)疫苗、輪狀病毒疫苗等;一種是「不活化疫苗」,例如:白喉、百日咳、破傷風、肺炎鏈球菌、B型嗜血桿菌、注射型小兒麻痺(沙克)疫苗、日本腦炎、流行性感冒、A型肝炎、B型肝炎、人類乳突病毒疫苗等。活性減毒疫苗有可能會在身體內重新活過來,然後突變成新品種的病毒,導致疾病再度爆發。近年來,新型疫苗大多是屬於不活化疫苗,接種之後比較安全。但是不活化疫苗進入人體後無法複製,需要相當的抗原量才能刺激足夠的免疫反應,所以,需要給予追加劑量(需施打好幾次),才能維持較長時間的保護力。
(二)疫苗含「汞』:疫苗中含汞的成分叫做「Thimerosal」(硫柳汞),用來作為疫苗的保存劑,通常是非常的微量,不需要太過擔心,目前也沒有明確的證據顯示硫柳汞與神經毒性的相關性。
(三) 接種疫苗的副作用:最常見的為注射部位腫脹、發紅與硬塊,一般會在2-3天內恢復。其次為發燒,可以使用退燒藥治療。至於過敏反應,輕度的可以使用抗過敏藥物,如果是比較嚴重的過敏反應,則需要立即就醫處置,但是嚴重過敏反應的機率並不高。而暈針是較常發生的症狀,通常是在施打完疫苗後立即發生,病人對於施打針劑具有心理上的恐慌效應,大都會在休息過後醒來,而且通常只有短短數秒至幾分鐘的時間。
相較於疾病本身帶來的風險,疫苗的風險一般不高,但是打了疫苗之後,並非不會感染疾病,目前沒有一種疫苗的保護力可以達到百分之百。疫苗接種對於傳染病防治是很重要的,甚至可以根除傳染病。在我國天花就是首例被根除的傳染性疾病。目前新生兒已不再施打牛痘疫苗,至於霍亂、傷寒也都已停止接種。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專題報導】

2012.02.09 11:17 am

40多歲張先生經常胸痛,因為他是「老字號」的胃食道逆流患者,本想拿藥吃吃就好,沒想到,這次胸痛竟是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幸好緊急動手術,解除危機。

許多疾病都以胸痛為症狀,最常見的便是胃食道逆流與心絞痛,兩者都在冬天容易發作。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劉乃仁說,不少胃食道逆流患者反覆出現症狀,先掛心臟科或胸腔科,但也偶見患者誤把心絞痛當做胃食道逆流。

所謂胃食道逆流,劉乃仁說,簡單解釋,便是胃中的胃酸及食物,逆流回食道。不少患者因此出現胸痛、胸口灼熱(火燒心)、咳嗽、食道泛酸等症狀,長期胃食道逆流可能引發食道發炎。

不過,心肌梗塞也以胸痛為主要症狀,兩者危險因子也有相似之處,如肥胖、不良的飲食習慣或菸酒等,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唐瑞祥提醒,最近天氣冷,正是心絞痛與胃食道逆流的好發季節,胸痛不適時,宜多留意。

如何分辨胸痛原因?唐瑞祥說,胃食道逆流引發症狀,包括胸痛,多出現在進食後,特別是吃得多或吃得急時,而心絞痛常出現在運動、或負荷較大的動作後,因暫時性缺氧而胸痛,有時甚至痛到下顎,此時應立即就醫。

胃食道逆流患者愈來愈多,最近天冷,病號更多,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王志堂說,現代人飲食不正常、壓力大,胃食道逆流患者若肆無忌憚、大吃大喝,只好向醫師報到。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唐瑞祥說,飲食西化、肥胖、便秘都可能造成腹腔壓力變高,導致或加重胃食道逆流。

唐瑞祥說,有些患者自行服用胃藥,希望緩解症狀,但一般胃藥成分為制酸劑,如胃乳,雖可包覆食道粘膜、中和胃酸,暫時緩解胃酸逆流,但不能抑制胃酸。

飲食、生活習慣改善是緩解胃食道逆流症狀的不二法門。王志堂說,曾出現胃食道逆流症狀者,應避免辛辣、油炸等刺激食物,少菸、少酒、少咖啡、碳酸飲料及薄荷類飲食,不妨少量多餐。唐瑞祥建議,少吃消夜,若晚上進食,最好在睡前三小時吃完,避免躺臥時,腸胃蠕動讓胃酸、食物回流,若睡覺時常感不適,可將床頭墊高、把頭部抬高。

平時別給胃部太多壓力,唐瑞祥說,過重者減肥、保持正常體重,不要穿緊身衣或過緊衣物、腰帶,不要老是彎腰或窩著身體,避免彎腰提重物等。

圖/廖珮涵繪製

■胃食道逆流疾病分類:

糜爛性食道炎
內視鏡檢查可見食道黏膜受損、發炎,甚至潰瘍。

非糜爛性逆流疾病
內視鏡下食道黏膜正常,但患者依然有酸水逆流、火燒心等症狀。

Barrett氏食道
食道經長期胃酸刺激,不成熟柱狀表皮細胞取代了正常食道鱗狀上皮細胞,患者罹患食道癌機率增加。

■胃食道逆流應少吃的食物

1.柳橙汁、葡萄柚汁和番茄汁
2.油炸或高脂食品
3.辛辣食物
4.酒、菸、茶葉、咖啡、檳榔
5.過甜的食品,如巧克力
6.薄荷
7.發酵類食物
8.碳酸飲料

■從生活中改善胃食道逆流

1.減輕體重
2.不穿太緊身的衣服或皮帶
3.避免在睡前1至2小時進食
4.躺臥時,頭部宜墊高15至20公分
5.保持愉悅心情,避免壓力
6.用餐細嚼慢嚥,忌狼吞虎嚥
7.餐後忌平躺,至少散步40分鐘
8.飯後避免劇烈運動,如跑步、跳躍或倒立等

製表/翁郁中醫師

全文網址: 火燒心 「胃食道逆流」作怪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888374.shtml#ixzz1lsVZVFr9
Power By udn.com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翁郁中/台中榮總嘉義分院腸胃科主任】

2012.02.09 11:17 am

胃食道逆流疾病是指胃內容物,因先天或後天因素逆流至食道,因為胃酸和蛋白質水解的影響,造成酸水逆流及火燒心等症狀。

引起胃食道逆流疾病原因很多,包括橫膈膜裂孔、下食道擴約肌關閉不全或下食道擴約肌壓力不足等,另外,胃酸過多,食道黏液素分泌不足,食道蠕動障礙、長期放置鼻胃管或服用阿斯匹靈等藥物,也可能造成胃食道逆流疾病。

胃食道逆流疾病常見症狀有心口灼熱、胃酸逆流、反胃、胸疼、打嗝及腹脹,還會造成食道以外症狀,如惡心、咽部灼燒感、聲音嘶啞、吞嚥困難、喉中異物感、慢性咳嗽、氣喘、睡眠中止症候群等。若長期沒有治療,可能引起食道狹窄、Barrett氏食道等,研究指出食道癌發生率比一般人高。

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及病史詢問、理學檢查,被認為是診斷胃食道逆流疾病較佳的選擇。其中,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可以提供直接的視覺影像,必要時切片,是目前最廣泛使用的檢查工具。食道X光鋇劑攝影、測定下食道括約肌壓力、24小時食道酸鹼值測量及咽部酸鹼值測定,也可輔助檢查。

治療以藥物為主,目標是降低胃內酸度及減少胃液逆流機會,常用治療用藥包括氫質子幫浦抑制劑、第二型組織胺拮抗劑、胃腸蠕動促進劑。

氫質子幫浦抑制劑的胃酸抑制效果最強,大部分患者症狀可獲緩解,所以最被廣泛使用。但長期使用可能造成骨質疏鬆、鈣質吸收不良、胃息肉生成、胃酸分泌不足等副作用,另外,與心臟科用藥plavix可能有藥物交替作用。

第二型組織胺拮抗劑也是強效抑酸劑,對輕、中度逆流性食道炎患者幫助較大;胃腸蠕動促進劑可增加下食道括約肌壓力,促進食道蠕動及加速胃排空。

若用藥及改變生活型態,仍不能使症狀緩解時,患者須考慮接受抗胃酸逆流的外科手術治療,2011年JAMA發表文章指出,胃食道逆流疾病患者以氫質子幫浦阻斷劑,或接受腹腔鏡抗胃食道逆流手術治療,經5年追蹤觀察,效果一樣。

胃食道逆流疾病在全球發生率有逐漸增加趨勢,平時有胃酸逆流,或胸口灼熱感,慢性咳嗽,長期喉嚨發炎,以及非心因性胸痛患者,應到胃腸科門診就醫,以免延誤診斷和治療。

全文網址: 胃食道逆/流藥物抑酸 緩解心口灼熱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888362.shtml#ixzz1lsRQVsxT
Power By udn.com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分鐘搞懂B型流感

  這次沒空長篇大論,回應許多媽媽的要求,簡短的讓大家了解目前B型流感的問題。

1. 人類流感病毒分為A型H1, A型H3, 還有B型. B型之中又分為Victoria維多利亞型, 和Yamagta山型兩大類. 事實上, B流感還有第三種, 就是混合Victoria & Yamagata的雜種. 本次流行的是Yamagata山型 (根據報導).

2. 很不巧的, 去年的流感疫苗株, 是Victoria維多利亞型, 所以就算打過疫苗, 也無法保護接種者不會得到B型流感.

3. 猜錯病毒株, 是很嚴重的事情嗎? 根據過去的統計, B型流感疫苗株, 符合當年台灣流行的病毒株之百分比約為50%, 所以沒猜中也不是一件罕見的事情, 大概每兩年就會有一年猜錯. 換個角度想, WHO的專家可以猜中50%, 就像買一張樂透有50%的中獎率, 也算了不起了. (今年剛好沒中)

4. 今年B型流感疫情真的很嚴重嗎? 其實今年的疫情並沒有比較嚴重, 每年秋冬本來就是流感季, 只是今年是純B型流感肆虐, A型流感只佔2%, 比較特別而已.

5. 要怎麼區分B型流感和一般感冒? 甚至有人問, 要怎麼區分A型流感與B型流感? 以醫生的角度而言, 兩者都非常困難. 目前有40%的感冒病患都是B型流感, 所以我隨便亂猜, 兩個也會猜中一個. 但要分辨一般的感冒還是有些蛛絲馬跡, 比如說B型流感幾乎都會發燒, 90%會咳嗽, 60%會流鼻涕, 還有20%有腸胃症狀. 至於A型流感與B型流感症狀幾乎類似, 唯一有差別的是B型流感比較容易腹瀉(約20%), 還有肌肉酸痛(約15%, 兒童較多)

6. 得到B流感並不是世界末日. 雖然重症與併發症, 常發生在五歲以下小孩與65歲以上老人, 但是小孩的死亡率極低, 幾乎不會發生. 至於重症的問題, 如果有打過肺炎鏈球菌疫苗者, 更是安全無慮. 所以關心家裡的老人家, 比孩子還要重要.

7. 為什麼不用快篩就可以吃克流感藥物呢? 流感病毒雖然厲害, 但它最大的劣勢就是有抗病毒藥物---克流感. 因為快篩也要錢, 所以整體經濟的考量下, 如果盛行率是40%這麼高, 感冒的人吃克流感, 就可以幫助其中40%的人, 比先快篩再給藥脫褲子放屁更加省錢. 這樣的作法只適用於高流行季, 等到流感季過了, 就不會再這樣"大放送"了.

8. 如果我不是流感病毒感染, 吃了克流感會不會有副作用? 答案是有的. 有些人會有腸胃不適, 如果您吃了克流感有腹痛嚴重, 反而更不舒服, 跟醫生討論後可停止使用. 但很困難的是, B型流感也會有腹痛的症狀, 有時候很難區分誰才是兇手. 至於抗藥性的問題, 目前B流感的抗藥性是零, 所以暫時不用擔心. (至於未來? 這個問題就很難回答了)

9. 克流感還是有缺點的. 相較於A型流感, B型流感對於克流感的反應比較遲鈍, 所以有時候吃了兩三天, 症狀才慢慢的緩解, 不像A流感一樣, 吃個兩天就一尾活龍. 但是為了防止你傳染給別人, 以及增加併發症的機率(我知道這點有些專家不同意), 吃總比沒吃好.

10. 什麼時候要注意併發症的產生? 簡單來說, 如果孩子發燒比較緩和之後, 又再度高燒, 這就是個警訊. 通常第二次高燒就不會再是流感病毒的問題, 而是有細菌跑進來了. 肺炎會喘, 中耳炎會痛, 如果孩子不會說話, 精神不佳是最普遍的症狀. 就快將孩子帶到醫院診所跟醫生討論.

11. 其他預防流感的方法, 請看當年我的預防流感十招:

http://blog.roodo.com/pedi_zone/archives/10942379.html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退化性關節炎可分為原發、次發性兩種,前者以老化、肥胖最重要。由於膝關節支撐全身重量,除了長期使用導致軟骨逐漸磨損,隨年紀增長,身體所製造的軟骨及滑囊液也會變少,當生長速度比不上損壞速度,少了緩衝,骨頭間直接碰撞摩擦,關節就會開始腫脹、無力。

至於次發性關節炎,葉文凌說,多半起因於外傷導致關節受損,長時間站立或職業傷害等。除了櫃姐、空姐及護理人員是高危險群,還容易找上嗜好徑賽、球類運動的人,如橄欖球、籃球等。

膝關節不靈活,為退化性關節炎早期症狀,尤其是膝關節久不動,如長時間坐著、早晨醒來後,起身走路時會覺膝關節僵硬、不太靈活。不少患者誤以為僵硬、疼痛等不適症狀是因工作忙碌、生活壓力所引起,休息就會改善。

杜元坤說,也有人走平地沒事,上、下坡或樓梯時特別痛,這時候就要留意。一旦情況惡化,除了疼痛加劇,關節還發出「喀喀」的摩擦聲響,還可能關節變形,甚至膝部不能完全伸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退化性關節炎症狀

●疼痛

●僵硬、不靈活

●紅腫

●外觀變形

●關節發出異常聲音

關節炎退化程度分級

●一級:少量骨刺、骨贅,關節腔沒變窄

●二級:有明顯骨刺、骨贅,關節腔變窄(主要在內側面)

●三級:中度多發性骨刺生成,關節腔明顯變窄,骨骼外型硬化且略有變形

●四級:大量骨刺、骨贅,關節腔明顯變窄,骨骼外型嚴重硬化且明顯變形

資料來源/杜元坤醫師

全文網址: 健康主題館/退化性關節炎 站出老骨頭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827515.shtml#ixzz1idRiQIMk
Power By udn.com

要預防退化性關節炎提早上身,醫師建議,除了運動前記得要暖身,還要避免穿高跟鞋、久站。

若不得已非久站怎麼辦?高雄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建議,每小時應坐下休息5分鐘,雙腳、屁股動一動,活動一下膝、髖關節。另外,不妨左、右腳交替站,也能分散壓力。

杜元坤說,從事籃球、足球、橄欖球等碰撞運動前,或是跑步之前,也要徹底熱身,除了放鬆肌肉,還能幫助關節液流動,避免壓力集中,軟骨定點磨損。

要想保養關節,還要勤練股四頭肌運動(見圖),強健的肌肉能分擔關節壓力,減緩膝關節退化速度。杜元坤說,先把腳尖往上翹,腿往前、後及外側抬高45度,一次維持5到10秒,每天分3到4回,一回做40到50下,訓練肌力,能減少退化性關節炎風險。

躺在床上、坐在辦公椅上,也可以訓練股四頭肌,台灣運動醫學會前秘書長、長庚醫院桃園分院骨科主任葉文凌說,平躺時,單側腿抬高45度角,重點是,抬高後要撐住至少30到50秒,兩腿分別做50、60下;倒踩腳踏車運動,也有幫助。

坐在椅子上時,則把膝蓋打直,腿抬高,同樣撐30至50秒,兩腿各做50、60下。

至於退化性關節炎治療,一般以休息、適度運動及物理治療為主,杜元坤說,若退化程度嚴重,建議使用止痛藥、非類固醇消炎藥或玻尿酸改善症狀。

他說,雖然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效果不錯,但長期吃副作用大,不建議長時間使用,尤其是年輕的患者,可能30多歲就開始吃藥,更要審慎考量長期服藥的副作用。

全文網址: 關節要夠力 抬腿健肌搖屁屁 | 健康天地 | 健康醫藥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827518.shtml#ixzz1idRwHpfe
Power By udn.com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艷陽高照防曬知多少

連日來氣溫持續飆高,紫外線指數也達危險級破表邊緣。暴露在過量的紫外線下,容易使肌膚黑色素生成、老化鬆弛、產生皺紋,甚至是皮膚癌,出門防曬工作不可少。

市售的防曬產品琳瑯滿目,消費者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產品呢?
1. 認識紫外線:紫外線波長介於100-400nm,可分為3個波段。
(1) UVC (波長100 - 290nm):對皮膚傷害最大的是UVC,但由於UVC通過大氣層時,大多被臭氧層所吸收而不能到達地球表面,因此基本上不會對人體皮膚構成危害。

(2) UVB (波長290 - 320nm):引起皮膚即時曬傷。使皮膚角質增厚、暗沈、變紅、眼膜炎、發痛或變得較乾,主要是因UVB所造成的。

(3) UVA (波長320- 400nm):紫外線中約有95%以上是UVA,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對皮膚的傷害也最大。且因可直達真皮層,促使皮膚老化,是引起斑點的主要因素。經常照射,會使皮膚鬆馳、產生皺紋、使微血管浮現,造成長期、慢性和持久的損傷。

2. 認識防曬乳:一般可由其成分區分為兩大系列:
(1)物理性防曬:主要的作用是將照射到人體的紫外線,對外反射、散射出去,利用光線反射的原理來屏蔽皮膚,以達到防曬的功用。此一類型的代表性成分有二氧化鈦(Tianium dioxide)以及氧化鋅(Zinic Oxide)。

(2)化學性防曬:作用原理是利用有機化合物的特性結構,可吸收一特定範圍之波長的紫外線,應用在皮膚進而得到防曬、保護皮膚的效果。而特性結構不同的防曬成分,則可吸收紫外線波長的有效範圍也不盡相同,像是市售品中較常使用的OMC (Octyl Methoxycinnamate)及OCS (Octyl Salicylate)成分,是主要作用在UVB吸收的區域,而常見可作用在紫外線A波UVA的吸收範圍者,則常用Avobenzane (PARSOL 1789)。市售的防曬產品,為求達到周全的防曬效果,大多為物理性及化學性混合。

(3)防曬係數:
● SPF:以數值高低來表示,數值愈高代表延緩皮膚被曬傷的時間越長,降低皮膚被曬紅曬傷的風險
● PA:標示防曬品對UVA防禦能力的標準。國內PA值主要分為3級,分別是+、++、+++。+號越多表示防禦能力越強。
依化粧品衛生管理條例的規定,防曬成分與其上限限量之規定均列在「化粧品含有醫療或毒劇藥品基準」,屬含藥化粧品管理。因此任何標示「防曬」的化粧品產品,在上市前均須辦理查驗登記,並於核准發給許可證後,才可製造、輸入及販售。建議消費者選購防曬產品時,應注意產品上是否有標示衛生署許可字號,並且依照產品說明書指示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塑膠材質

回收辨識碼

材質

特性

常見產品

耐熱溫度()*

clip_image002

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 (PET)

硬度韌性佳、質輕、不揮發、耐酸鹼

寶特瓶、市售飲料瓶、食用油瓶等

60~85

clip_image004

高密度聚乙烯 (HDPE)

耐腐蝕、耐酸鹼

塑膠袋、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塑膠瓶等

90~110

clip_image006

聚氯乙烯 (PVC)

可塑性高

保鮮膜、雞蛋盒、調味罐等

60~80

clip_image008

低密度聚乙烯 (LDPE)

耐腐蝕、耐酸鹼

塑膠袋、半透明或不透明的塑膠瓶等

70~90

clip_image010

聚丙烯 (PP)

耐酸鹼、耐化學物質、耐碰撞、耐高溫

水杯、布丁盒、豆漿瓶等

100~140

clip_image012

聚苯乙烯 (PS)

吸水性低、安定性佳

養樂多瓶、冰淇淋盒、泡麵碗等

70~90

clip_image014

其他(例如:聚碳酸酯(PC)、聚乳酸(PLA))

PC: 質輕、透明、機械強度高、耐高溫

PLA: 質輕、透明

PC: 嬰兒奶瓶、運動水壺、水杯等

PLA: 餐飲店的冷飲杯、冰品杯、沙拉盒等

PC: 120~130

PLA: ≒50

*耐熱溫度參考資料來源:日本塑膠工業聯盟(The Japan plastics industry federation),網址: http://www.jpif.gr.jp/2hello/conts/youto_c.ht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bioplastics and application to products (2008) Fujitsu 59 (2) : 127-133.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政院已發動跨部會力量全力追查遭塑化劑(DEHP)污染之起雲劑及其相關產品,有問題食品一律下架。但是,是不是只要政府掃蕩完違法添加的食品以後,環境中就應該完全沒有塑化劑了、也不會再有任何物品驗出塑化劑呢?對此,衛生署特別提出相關說明,並提供「5少5多」減塑撇步,呼籲民眾採取正確的日常自我保健。
衛生署指出,很多民眾希望透過政府執法,遠離塑化劑陰影,不要再有任何東西驗出塑化劑。然而,環境衛生學者紛紛指出,除了這次的違法使用事件以外,依目前國際上的現況,塑化劑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其實非常廣,一般人平時即會接觸到,民眾若將各類物品送驗,有許多會檢出少量塑化劑,並不奇怪;只是這種日常接觸的量較低。但各種來源的接觸加起來,仍可能形成相當可觀的暴露量,為此,各國乃訂出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以DEHP為例,國際所規範的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上限在0.02~0.14 毫克/公斤之間,以60公斤成人為例,每日攝取總量不應超過1.2~8.4毫克。
對環境塑化劑曾做過許多調查的成功大學李俊璋教授進一步說明,塑化劑存在環境中許多地方,包括:
1. 塑膠製品:被加在塑膠容器、塑膠袋、保鮮膜、泡麵的油包、塑膠拼接地板或塑膠材質的醫療用品等塑膠製品中;
2. 定香劑:被用來作「定香劑」,可存在於有香味的化粧品、保養品或衛浴用品中;以及
3. 製藥:用於藥品與保健食品的膜衣、膠囊、懸浮液……等。
衛生署指出,上述這些物品會釋出少量塑化劑到食物、藥物或環境中;而人體則會透過飲食、呼吸或皮膚的接觸,吸收到塑化劑。國內外的環保政策,已朝向更嚴格的管制來努力,並開發減量、替代方法。
衛生署與李俊璋教授提醒:雖然上述日常環境中的塑化劑含量通常不高,但為保護自身的安全,民眾仍應認識哪些物品容易含有塑化劑或容易釋出塑化劑,避免長期頻繁的接觸。
衛生署邱文達署長特別提出「5少5多」的減塑撇步,呼籲民眾採取正確的日常自我保健:
1. 少塑膠:
(1). 少喝市售塑膠杯裝的飲料,儘量使用不銹鋼杯或馬克杯。
(2). 少用塑膠袋、塑膠容器、塑膠膜盛裝熱食或微波加熱;超商購買的便當若包裝有塑膠盒或薄膜,要避免高溫微波,或另以瓷器或玻璃器皿盛裝後再加熱。
(3). 少用保鮮膜進行微波或蒸煮,也不要用以包裝油性食物。
(4). 少讓兒童在塑膠巧拼地板上吃東西、玩耍、睡覺。
(5). 不給兒童未標示「不含塑化劑」的塑膠玩具、奶嘴。
2. 少香味:減少使用含香料的化妝品、保養品、個人衛生用品等,例如香水,香味較強的口紅、乳霜、指甲油、妊娠霜、洗髮精、香皂、洗衣劑、廚房衛浴之清潔用品等。
3. 少吃不必要的保健食品或藥品。
4. 少吃加工食品,例如:加工的果汁、果凍、零食,各種含人工餡料的蛋糕、點心、餅乾等。
5. 少吃動物脂肪、油脂類、內臟。
6. 多洗手,尤其是吃東西前,洗掉手上所沾的塑化劑。
7. 多喝白開水,取代瓶裝飲料、市售冷飲或含糖飲料。
8. 多吃天然新鮮蔬果(已知可以加速塑化劑排出)。
9. 多運動,例如健走、跑步,加速新陳代謝。
10. 喝母乳,避免使用安撫奶嘴。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成大教授:台灣過度塑化 自我覺醒吧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

2011.06.02 03:25 am

塑化劑風波延燒,成功大學昨天發表研究指出,台灣室內灰塵的DEHP(鄰苯二甲酸二酯、最常用的塑化劑之一)含量「全世界最高」;木質地板或打蠟也會使室內塑化劑濃度變高;過度使用塑膠容器還會提高孩童氣喘機率,或讓女童性早熟。

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璋呼籲政府,在化妝品、保養品內應該全面禁用塑化劑,器皿要訂溶出標準,民眾在生活習慣上也要「自我覺醒」、少用塑膠。

這項研究由成大副校長蘇慧貞、環醫所教授李俊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副教授李家偉等人共同合作,在國科會「永續發展整合研究成果發表會」上發表。他們從大台南地區挑選一百九十三戶,每戶挑選幼兒最常活動的五個地方採樣;李俊璋指出,從中位數看來,每克的灰塵含了1.23微克DEHP,比起十五年內歐洲、美國的研究都高出許多。

圖/聯合報提供

研究團隊另採七十一位性早熟女童的尿液分析,發現其中鄰苯二甲酸酯類濃度是正常女童尿液中的一點三至兩倍,李俊璋認為,DEHP會刺激女童大腦神經中樞,讓她們第二性徵提早發育。

李俊璋指出,不少室內裝潢採用木質地板,上面的亮光漆和防水層就可能有塑化劑,打蠟時蠟油中也可能有。李家偉則說,電器的電線外皮有塑化劑,如果疏於打掃,通電時電線溫度提高,塑化劑可能揮發附著在灰塵上,或逸散到空氣中。建議大家電器不用時就拔掉插頭,「不只節能減碳,也保護身體健康。」

「台灣已經過度『塑化』。」李俊璋認為,某些攤販不想洗盤子,就在盤子外面套一層塑膠袋,「塑膠袋耐熱是保證『不變形』,不代表『不溶出』塑化劑!」他也不建議用塑膠奶瓶幫小孩泡牛奶,萬一洗瓶子刮傷內壁,下次泡就溶出更多。要吃便利商店的微波食品,最好買回家倒在盤子裡,「用那種容器我不敢吃!」

李俊璋強調,他不是希望政府「全部禁掉(塑膠)」。他舉例,化妝品、保養品的定香劑可用天然產物取代,就應該禁用塑化劑;器皿方面,政府應對所有常用塑化劑訂定溶出標準、作「正面表列」,告訴廠商什麼能用。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衛生署公布97年新發生癌症人數及排名

一、97年較96年癌症發生數增加4,049人
隨著高齡化、生活型態改變,及肥胖人口增加與癌症篩檢的推廣,致使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持續上升,依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97年國人共有79,818人發生癌症,其中男性為45,171人、女性34,647人,每10萬人有347人診斷為癌症,換言之每1000人有3.5人罹癌;就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男性為65歲、女性為59歲,與96年相同。
以癌症發生人數而言,97年發生人數最高依序為大腸癌(11,004人),肝癌(10,565人)、肺癌(9,516人)、女性乳癌(8,136人)與口腔癌(5,781人),此5種癌症佔所有癌症數的56%。另就標準化發生率來看,97年不分男女前10大癌症排序除子宮體癌與皮膚癌序位互換外,其餘排序同96年;男、女性之前10大癌症,男性排序同96年,女性除子宮體癌與胃癌序位互換外,其餘同96年。
二、癌症累積診斷風險,男性每4人有1人,女性每5人有1人
如以0-74歲計算一生得到癌症的累積風險,男女合計來看,每4人有1人可能罹癌,與英國、韓國相同;但高於新加坡及日本的每5人有1人,而低於美國的每3人有1人。
就國內男性而言,男性每4人有1人可能罹癌,與英國、日本相同,但高於新加坡的每5人有1人,而低於美國及韓國的每3人有1人;就國內女性而言女性每5人有1人可能罹癌,與新加坡及韓國相同,但高於日本每6人有1人,而低於美國及英國的每4人有1人。
三、男性罹患食道癌與口腔癌為女性的14倍與12.7倍
97年癌症粗發生率男女分別為每10萬人口388.5人與303.6人,年齡標準化發生率則分別為317.3人與237.8人,男性為女性的1.3倍,其中又以食道癌與口腔癌最高,分別為14倍與12.7倍。
口腔癌與食道癌為男性癌症發生的第4和第7位,97年發生數分別為5,349人與1,849人,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2與57歲,相較男性癌症發生的年齡中位數65歲,年輕了8-13歲;另由98年死因統計得知,口腔癌與食道癌死亡年齡中位數為55與58歲,相較男性癌症死亡的年齡中位數69歲,足足少了11-14歲。研究證實口腔癌、食道癌的發生與菸、酒、檳榔有關,因此男性如要保命,首要之道為戒除香檳酒(香菸、檳榔、過量飲酒),其次為每2年定期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以早期發現異常,予以治療。
四、100年全面擴大癌症篩檢,以早期發現癌症提高5年存活率
分析癌症登記93-97年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與口腔癌之期別5年存活率,其中0與1期的早期個案其5年存活率分別可高達88%、95%、81%及76%以上。?全面降低癌症死亡率,衛生署邱文達署長表示,衛生署已全面補助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與口腔癌等4種癌症篩檢,本(100)年預計完成篩檢473萬人次,對於篩檢異常個案,並責成衛生局所與醫療院所加強追蹤管理,以確保癌症篩檢異常個案得到治療。
五、肥胖為癌症危險因子,全面推動減重運動
就國家衛生研究院溫啟邦教授初步研究資料顯示,肥胖者(BMI≧27)罹癌危險性相較正常體重者(BMI介於18.5和23)高,其中以女性子宮內膜癌2.8倍最高,其次為男性大腸癌1.6倍、腎臟癌1.5倍、女性乳癌與女性大腸癌為1.2倍。有鑒於肥胖對於癌症威脅重大,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表示,100年全面推動「健康100台灣動起來」,透過「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活動,100年達到全民減重600噸目標;降低因肥胖所造成的癌症。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核能意外緊急應變指南

詹長權、王榮德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與成大醫學院公衛所

日本福島事件之後,大規模核能災害已經不是危言聳聽的故事了;檢視我國的緊急事故應變措施,發現臺灣並沒有妥善的核能災害緊急應變計畫,因此,以下根據緊急應變指南至少要包含的要素,擬定核能意外緊急應變指南,供政府與社會大眾參考,並且隨著福島事件的進展,更新修正這份指南,以符合世界各國與臺灣的需求。

應變之分類

發生核能意外時,一般把它分成三個時段:初期、中期、晚期。

初期是指當核能意外造成廠外輻射洩漏時,從開始發現有此外洩的威脅,到初期外洩的數小時。由於這段時期可能短至半小時,或長至一天;且各種外洩情況時間長短不定(因為每次意外的情形均可能不相同),這時期要決策是否採取何種保護措施,這很困難,但十分要緊,主要由電廠操作人員負起責任。

中期是初期外洩至所有防護措施都已運用,可能達數天;初期和中期的界限並不能清楚劃分。在中期時決策權必須由電廠操作員轉給政府,而政府最好召集專家會議,以建議中央與地方政府代表,到底必須採取何種防護措施。

晚期也就是恢復期,指回復到正常的生活情況;可能需要數週到數年之久,依當地的情形,實際的成本效益來分析到底何時該停止何種防護措施。

應變的基本目標

游離性輻射對人體產生影響至少有三大類:短期內接受1戈雷以上的劑量者,可能發生急性輻射症候羣,0.5戈雷對孕婦體內的胎兒可能造成先天畸型的非隨機效應(nonstochastic effect)。另外,劑量較低時可在長期造成各種癌症及遺傳疾病的隨機效應(stochastic effect)。

輻射線無法用人體感官偵測到,在發生意外時,資訊又常不足或相衝突,這種種因素也會造成居民的心理壓力,而可能出現種種症狀。

應變的基本目標在於減少個人得非隨機效應機會,也減低大眾遭受隨機效應,並把這危險性和採取防護措施做成本效益的最佳選擇。

應變的防護措施

Ⅰ掩蔽

在早期外洩時,如果能掩蔽在屋內,可以大大減少全身遭受輻射的劑量。這時要將門窗緊閉,關掉冷氣、電扇。

Ⅱ穩定碘化物的投予

服用穩定碘化物(KI或KIO)可以減少甲狀腺對輻射性碘的吸收。但是碘化物必須在暴露前或暴露當時服用;若是已暴露數小時了,其服用效果即大大減低。服用法是一歲以下者每天50毫克,一歲以上者每天100毫克碘量。

Ⅲ污染地區的管制進入

發生事故時,輻射外洩污染區的進出要加以嚴格管制,以免造成更大的傷亡。同時對於要進入污染區做輻射偵測與清除的工作人員,必須給予充分的輻射防護裝備與訓練。這些裝備與訓練,都必須在平時即做好準備並演習,萬一事發時才不會慌張。

Ⅳ撤離或疏散

撤離災區是減少輻射暴露最有效的措施,但是也最難執行。當牽涉到人口眾多時,更是困難。通常只在遇到極嚴重事故(如爐心熔毀)時,為了減少廠區近鄰居民遭到嚴重的非隨機效應才進行。

與撤離相關的措施,尚需成立收容所,撤離居民輻射偵檢除污,準備更換的衣服與必需用具,妥善的醫療安排等。此外還須考慮除污站的水源、污水的處理。

在緊急事故計畫中,必須經常更新近廠地圖,且需仔細計畫進出路線、上車位置及車輛分配,如路線上道路情況不合需要,必須及早改善,孕婦和小孩應優先撤離。

以福島事件為例,日本以事故中心的20km半徑為疏散的範圍,20-30km半徑為掩蔽的範圍,但美國方面則是以半徑80km為撤離範圍,而以目前可得的資料研判,輻射塵對環境、飲水及農漁牧產品的影響半徑達到150km,圖一呈現臺灣的核電廠與這三個影響半徑的影響範圍。

Ⅴ個人除污

如果個人身上被強烈的懷疑有污染,這時就必須進行偵檢及除污。一般而言,家用蓮蓬頭沖洗即足以除去皮膚表面之輻射物,污染的衣服也必須用洗衣機洗淨。如有污染的傷口,則需醫護人員之協助來清理傷口。個人除污時,最好在指定地點進行,可減少輻射源之散佈。

Ⅵ徙置

如果現場已佈滿高輻射性物質落塵,就必須考慮把疏散人員徙置到一些比較安全的地方,停留較久的一段時間。由於此措施表示需較長期停留,通常較貴,也較容易引起被徙置者的心理壓力。這些可能徙置地點都必須預先考慮好並準備好。

Ⅶ食物和飲水的管制

食物或飲水一旦被偵測出可能輻射量超過,就必須儘速通知居民,並採取對策,例如禁止飲用污染水並外供飲水,將污染食物毀壞並禁止食用,或轉化成另一種較可久藏的形式(如將牛奶作成乳酪),以待輻射量降至安全範圍。

這種措施在缺乏食物和飲水處,可能造成大問題;所以要預先有好的準備與規劃。

Ⅷ地區性污染

把輻射污染地區清除乾淨;主要是經由水洗,真空吸塵把表面污塵清除,或剷除表面泥土。這些措施可減少外面落塵污染,或經由吸入輻射塵之污染。另外,本工作尚須注意到要保護工作人員。工作人員所需的特殊裝備與訓練,都必須平時即準備好。

Ⅸ農作物污染

如果放射性污染物可能含有碘131,應即刻停止當地的牛奶消費,直到確定放射性物質碘131污染程度;可能的話,應由相關之政府單位提供詳細的資訊及指導方針。然而,如果在放射性落塵擴散(空中傳播,降雨)到當地前仍有時間,應採用以下的立即策略:

1.種植蔬菜及動物的飼料以塑膠布及防水布加以覆蓋保護

2.將家畜由牧場遷移至有屋頂建築或穀倉等

3.搶收成熟的穀物並以覆蓋方式保存

應採取的處理方式(除非有關單位另外告知其他處理方式):

1.不可食用當地生產的牛奶及蔬菜

2.不可屠宰動物

3.不可生產或進行食品的配送

4.不可釣魚,打獵或是採集菇類或其他森林作物

其他考量的方案

1.防止放牧的動物食用受污染的牧草

2.避免污染物與食物及農產品接觸

3.平常於戶外草食的寵物家畜,應提供無污染的飼料

4.禁止打獵,捕魚,菇類的採集與蔬菜的食用與使用地表水與雨水

在可能受污染的區域

1.禁止使用水進行灌溉

2.避免污染物與食物及農產品接觸

3.不要燃燒蔬菜及任何存放於室外的物質,包括木柴

4.禁止產生灰塵,例如耕種

除了這些措施外,緊急事故計畫事故中尚須有全面性電廠外輻射量評估,不論是定點的或是可移動的;這些監測性測量可隨時作決策採行何種防護措施之參考,並可作為我們估計災區居民輻射劑量之用。當然現場的風向、地形、降雨與氣象也是極重要的劑量影響因素。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期服藥與慢性病患者,請務必定期檢查腎功能以避免洗腎的命運!

腎臟與肝臟都是沈默的器官,尤其腎功能更是快要到衰竭、洗腎的末期(腎絲球濾過率,縮寫為eGFR,小於15),才有明顯的症狀,因此台灣有兩百多萬人罹患慢性腎臟病而不自知。

由於腎功能的計算公式很複雜(eGFR = 186 X 血清肌酸酐的-1.154次方 X 年齡歲數的-0.203次方,女性再乘以0.742;eGFR的正常值應該大於或等於90),一般計算機算不出來,又要把性別、年齡納入考慮,因此大部分醫師與民眾都誤以為只要血清肌酸酐沒有超過1.4就是正常。其實以40歲男性而言,血清肌酸酐1.0,eGFR為87;以40歲女性而言,血清肌酸酐0.8,eGFR為84,兩者的腎功能都不正常。民眾可以到腎利人生網站(http://kidney.tsn.org.tw/)點擊腎病指標,自行計算eGFR。

為了擺脫洗腎發生率世界第一的惡名,健保局除了自95年11月起針對中期與末期慢性腎臟病(eGFR小於45)患者實施「腎臟病患照護計畫」,由腎臟科醫師加強照護病人。更自100年1月起針對初期慢性腎臟病(eGFR大於或等於45)患者擴大實施「初期慢性腎臟病患照護計畫」,由基層醫療院所及受過腎臟病治療訓練的內、外、婦、兒、家醫、神經科醫師,為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進行篩檢,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腎功能惡化。

哪些人是慢性腎臟病的高危險群呢?
*年紀大於60歲
*曾發生血尿或尿蛋白
*有腎結石或攝護腺腫大
*有高血壓、高血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
*長期服用藥物(西藥、中藥、草藥都算)
*家族中有人洗腎或有腎臟病

高危險群要接受哪些檢查呢?
*沒有糖尿病的人要抽血驗尿,檢查血液中的肌酸酐與低密度膽固醇(壞的膽固醇),以及尿液中的蛋白質與肌酸酐。計算eGFR與尿液蛋白質/肌酸酐比值(uPCR,大於或等於150為異常)。
*有糖尿病的人要檢查血液中的醣化血色素、肌酸酐與低密度膽固醇(壞的膽固醇),以及尿液中的微白蛋白與肌酸酐。計算eGFR與尿液微白蛋白/肌酸酐比值(uACR,大於或等於30為異常)。
如果檢查報告不正常,三個月後要接受複檢。

慢性腎臟病要如何分期?什麼情形要轉診到腎臟科門診?
*第一期:腎功能正常(eGFR大於或等於90)但有蛋白尿(uPCR大於或等於150,糖尿病患者的uACR大於或等於30)、血尿等腎臟損傷狀況。
*第二期:輕度慢性腎衰竭(eGFR 60-89.9)合併蛋白尿(uPCR大於或等於150,糖尿病患者的uACR大於或等於30)、血尿等。
*第三期早期(3a):中度慢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臉歪嘴斜非中風 顏面神經麻痺

2011/03/18

【聯合報╱邵美雲/彰化基督教醫院復健醫學科物理治療師】

季節交替、溫度驟變,復健科門診總有些點神祕、戴著口罩、且憂心忡忡的病人,口罩一拿下來,原來是顏面神經麻痺。

顏面神經麻痺的症狀是「臉歪嘴斜」,病人常不敢以臉見人,還擔心自己是否中風了。其實,顏面神經麻痺並不罕見,男女及不同年齡層的患者皆有。患者在顏面神經麻痺發作之前,有些人有感冒現象,有些人則壓力過大、生活作息不正常,也有些人並沒有任何徵兆。顏面神經麻痺與腦中風、外傷、感染等有關,其中最常見的是「貝爾氏麻痺」,被認為可能和病毒感染有關。

顏面神經麻痺症狀最典型為臉歪嘴斜,原因是支配臉部肌肉的臉面神經受損,造成單邊臉部肌肉無力,患側的嘴色和鼻子被健側的肌肉拉過去,導致臉部表情不一致。此外,由於眼輪匝肌及口輪匝肌無力,也造成無法閉眼和閉嘴,出現眼睛乾澀發炎、嘴巴閤不攏流口水等現象。 除了臉部單側肌肉無力,臉部也會感覺到麻木或僵硬,有時也有疼痛現象,造成患者生活與社交極度不便。

顏面神經麻痺的治療,除了謹遵醫師的醫囑,按時服藥之外,物理治療也不可或缺。常見的物理治療項目如下:

1.紅外線治療:神經受損後的再生,需要良好的血液循環供給氧氣和營養,紅外線可提供適合、相對安全的熱度,讓神經在良好的環境中生長。由於患側眼睛無法完全閤上,治療時需要覆蓋一層濕手帕保護。

2.熱敷:熱敷的目的和紅外線一樣,當患者在家裡沒有紅外線時,可以用溫毛巾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由於患側感覺較為麻木,無法正確地感受溫度,注意不要燙傷。

3.肌肉電刺激:神經再生需要3至6個月,過程中肌肉沒有神經支配,容易萎縮、藉由電刺激使肌肉跳動,可減緩肌肉萎縮的速度。電刺激的強度必須適中,引起肌肉跳動即可,不宜過大以免造成傷害。

4.臉部按摩: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也可以減少臉部水腫,加速廢物排除。按摩方式可以搓揉、輕彈、環繞按壓等,力量溫和不宜過重,以免受傷。

5.臉部運動:神經再生重新支配肌肉的過程中,需積極地搭配臉部肌肉運動,目的是訓練大腦重新地控制肌肉動作。由於臉部表情肌肉動作精細,更需藉由特定動作練習控制能力,才能恢復收放自如的表情。臉部運動練習需搭配鏡子,給予視覺回饋,也可以嚼口香糖或用吸管喝水來加強。復健初期可用手幫忙輔助動作達成,就算一開始無法讓動作明顯出現,仍要持續練習,以免錯過黃金恢復時期。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自然人憑證 下載健保費明細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台北報導】

2011.03.01 02:44 am

4月起,民眾只要有自然人憑證,就可上網下載健保費明細,除了方便報稅,也可瞭解繳交保費是否低報或被多收。健保局將於3月底前完成網站建置作業。

想瞭解自己每年繳多少健保費,目前只有第一類的雇主、受僱者、公教人員、專門職業與技術人員,以及第六類的榮民、榮眷與失業人口,可到國稅局使用自然人憑證下載保費明細。

健保監理委員會委員、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提案指出,當民眾轉換工作或薪資改變時,保費跟著調整,很多人根本不清楚繳了多少保費;加上明年二代健保上路,連同股利、利息、租金、獎金、兼職與執行業務所得等,都須徵收補充保費,到時候保費收取更複雜,因此要求健保局提供99年度保費明細。

健保局副局長黃三桂表示,目前健保局正在進行網站建置,預計3月底完成,屆時所有投保對象使用自然人憑證,就可到國稅局或健保局網站下載99年逐月保費明細。另外,在健保分局或各服務站,民眾亦可臨櫃或透過查詢台系統、輸入個人資料,取得保費資料。

滕西華認為,健保局也應提供全年醫療收據明細,詳列就醫自費項目、部分負擔及政府支出費用,讓民眾瞭解自己花了多少健保費用,日後將更珍惜醫療資源。

不過,黃三桂表示,過去曾經寄送醫療費用收據,當時被認為擾民,有些人不願家屬知道自己就醫情形,於是取消。隨時空背景不同,健保局正著手規畫提供醫療費用明細,讓民眾能主動下載。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注意飲食安全,慎防肉毒桿菌中毒

資料來源: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279期
上稿日期:2011/2/8

注意飲食安全,慎防肉毒桿菌中毒

食品藥物管理局近日接獲1例疑似肉毒桿菌中毒案例通報,患者出現嘔吐、吞嚥障礙、呼吸困難、眼皮下垂及四肢無力等症狀,疾病管制局檢驗判定為今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確定病例。

肉毒桿菌是一種厭氧產孢桿菌,肉毒桿菌孢子廣泛存在環境中,只要在沒有氧氣的環境中都有機會萌芽增殖,在食品中增長所產生的神經性毒素,可能導致中毒,潛伏期約12至36小時。中毒症狀初期為噁心、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症狀,然後再轉為視力模糊、吞嚥困難等神經症狀,更嚴重時四肢麻痺、呼吸困難,最後因窒息而死亡,目前有抗毒血清治療,已有效降低死亡率至7%以下。

如因攝食醃漬類、真空包裝或低酸性罐頭類食品,而出現上述疑似肉毒桿菌中毒之症狀,應立即就醫,由醫生進行專業診斷,並盡量提供發病前3天所進食的食物,以利後續治療與案情追蹤。

為確保飲食安全,建議消費者應選擇優良廠商製造的醃漬類食品、真空包裝食品及罐頭類食品,選購食材時,則應掌握新鮮、煮熟的原則。由於肉毒桿菌毒素對熱敏感,100℃加熱10分鐘即可將之破壞,因此食品最好加熱完全後再食用,以確保自身食用安全。若民眾要自製醃漬蔬菜類食品時應注意事項包括:

1. 蔬菜原料應充分清洗乾淨,以減少肉毒桿菌孢子數量。

2. 可加酸處理或使醃漬產品發酵完全,以產酸降低pH值。

3. 製作過程中要時常翻攪,以避免形成厭氧狀態。

4. 肉毒桿菌毒素不耐熱,醃漬類食品亦可加熱後再食用,以破壞肉毒桿菌毒素,避免中毒。

肉毒桿菌相關資料,可參考食品藥物管理局肉毒桿菌宣導專區網頁:http://www.fda.gov.tw/gradation.aspx?site_content_sn=1817。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你的早餐總體檢

資料來源: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88期 (99年11月號)
上稿日期:2011/2/8

為你的早餐總體檢  

《資料來源》全民健康保險雙月刊第88期 (99年11月號)

早餐是一天活力的來源,不但一定要吃,還要吃得健康,高纖全穀、低脂肪、高蛋白為最佳的早餐組合!

文/張怡伶

諮詢/陳韻帆(榮新診所營養師)

現代人工作忙碌,加上市區房價居高不下,多數人住在城市外圍,上班交通時間可能要花上1個多小時,許多人為了多睡幾分鐘,往往來不及在家裡吃早餐,就在路上匆忙隨便解決,因此早餐店的三明治、燒餅油條,或是便利商店現成的食品幾乎成為台灣人的最愛,但這些簡單又方便的食物符合早餐的營養需求嗎?長期累積下來,會不會營養不均衡而影響健康?

一天中早餐最重要

早餐絕不只是一天中的一餐而已,它的重要性可由英文「Breakfast」看出來,意思是解除一夜禁食之意。許多研究都證實,吃早餐非常重要,學者認為,由於晚餐過後到隔天早晨間,空腹時間長,不吃早餐使大腦與肌肉的血糖不夠,腦部的活動力就會不足,容易產生疲勞與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進而影響學習與工作效率。

不吃早餐除了影響腦力及體力,也會讓人容易生病,英國Cardiff University一項針對100名學生進行的研究發現,近半數學生發生呼吸道感染,其中多數是沒有吃早餐習慣的學生,而且感冒症狀嚴重的人,全部都沒有吃早餐。

有些想減肥的人以為不吃早餐可減少攝取熱量,這種方法往往不能達到目的,還可能適得其反,因為不吃早餐產生的疲勞感,讓人容易在其他兩餐選擇高脂肪及高糖分的食物,反而更容易變胖。

檢視你的早餐組合

早餐營養很重要,以輕度工作的年輕男性為例,每天需要攝取2,100大卡熱量,早餐則需要吃500大卡左右的熱量、16公克的蛋白質、150毫克的鈣質及2.5毫克鐵質,而輕度工作的女性,每天需要熱量1,700多大卡,早餐就應該吃入約400大卡熱量、14公克蛋白質、150毫克鈣質及4毫克的鐵。

飯糰、壽司

---------------------------

台灣人以米食為主,不少人沒吃飯就覺得沒吃飽,因此,飯糰仍是許多人早餐最愛選擇的食物。便利商店的三角飯糰,因為包裝上有「營養標示」,提供選購的民眾瞭解飯糰的熱量、蛋白質、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素含量,多數三角飯糰的熱量及營養還算符合營養建議,只是缺乏蔬菜類的營養素;而傳統現做的飯糰經常份量太多、熱量過高,尤其飯糰裡所包夾的油條及肉鬆往往含有過量油脂,容易令人發胖,影響健康。

喜歡吃飯糰的人,可儘量選擇能自行搭配飯糰內餡的早餐店,選料時多選筍絲或蔬菜等含有較多纖維的餡料,再加些蛋或肉類等蛋白質,少加肉鬆、菜脯和油條,以免太鹹或太油。

如果吃三角飯糰,因為熱量約只有200至300大卡,所以可搭配低脂鮮奶一起吃,增加營養,熱量也不會過高。

麵包

---------------------------

許多人覺得吃麵包最快、最省事,但不管是甜或鹹的麵包,都有太油及熱量太高的問題,1個小麵包通常就有3、4百大卡,不但蛋白質不足也吃不飽。

便利超商所販賣夾著香腸或熱狗的大亨堡也是熱量、油脂和鈉含量過高,蔬菜量不足。至於標榜健康麵食的雜糧麵包,雖然比白吐司有較豐富的纖維質和維他命,但很多人往往會因為它比較健康而吃過量,因此吃雜糧麵包的時候,最好切片再搭配蛋及蔬菜一起吃,可避免吃太多熱量過高,也可攝取多樣化營養。

市售三明治裡的肉、荷包蛋或火腿等雖可提供蛋白質,卻蔬菜量極少,因此三明治最好自己準備,多加些小黃瓜、番茄等蔬菜。

包子、饅頭

---------------------------

1個中型的饅頭約有300大卡,夾個蛋,再配杯少糖的豆漿,一餐吃下來大約有400至500卡,還算符合早餐的營養要求。

但包子往往油脂過多,不適合早餐食用,1個小的鮮肉包約有200大卡,大的甚至可達3、4百卡,其脂肪量比營養建議量高很多,而且早餐前空腹的時間很長,不適合一早就吃太油膩的食物,容易造成腸胃負擔。

速食

---------------------------

速食店所賣的鬆餅沒有蔬菜,缺乏蛋白質,含糖量也過高,實在不適合當成正餐食用,漢堡也容易有太油及缺乏蔬菜等問題。如果真要吃速食,就要注意搭配的食物種類,如1份300大卡左右的漢堡,搭配1份生菜及1杯牛奶。另外,薯餅1片熱量就有150大卡,也不是健康的選擇。

蛋餅、蘿蔔糕、燒餅油條

-------------------------------------

傳統早餐烹調的特點都是用油來煎,脂肪量往往不低,以一般人常吃的蛋餅來看,做麵皮時就會加油脂一起揉幹,煎的時候也要用油,所以看來很薄的蛋餅熱量可能高達3、4百卡。

燒餅油條油脂、熱量更驚人,尤其是油條沒什麼營養價值,所以最好吃燒餅夾蛋替代燒餅加油條,比較健康,但是燒餅仍有油脂過多的問題。

一塊蘿蔔糕熱量約有100卡,一餐可以吃兩塊,還可再加些肉或蛋來補充蛋白質。

稀飯、蚵仔麵線、潤餅捲

-------------------------------------

傳統的潤餅捲算是有健康概念的早餐,因為內餡多是用水煮燙,蔬菜含量也較多,是很不錯的選擇。

1碗蚵仔麵線熱量4、5百卡,不算太高,但還是有缺乏蔬菜,及油脂太多的問題,可以再配點涼拌小黃瓜補充蔬菜量,香油等調味料則要盡量少加。

許多人吃稀飯喜歡配醬菜等罐頭,但由於1碗稀飯配上罐頭總熱量不到150大卡,稍嫌不足,蛋白質也只有2克,還會吃進過量的鈉;若是搭配前晚剩菜,雖然熱量比較足夠,但通常晚餐料理油量較高,又可能吃下太多油脂,因此建議配菜可選擇1份蔬菜、1小份肉或豆腐,營養比較完整。

燕麥或玉米片

-------------------------------------

喜歡用玉米片或燕麥泡牛奶當早餐的人,可吃到牛奶中的蛋白質和脂肪,也可攝取高纖營養,算是健康的組合,但要注意的是纖維不等於蔬菜,因為蔬菜除了纖維,還能提供其他重要的維他命營養素,所以建議可再吃點新鮮蔬菜,也能幫助消化。

涼麵

---------------------------

台灣人吃涼麵以芝麻醬為主要醬料,其油脂含量就占了整體熱量的一半,而另一半則是碳水化合物,如果早餐只吃涼麵,不但營養不足也不健康。如果真的想吃涼麵,最好選擇雞絲涼麵,以增加蛋白質攝取量,或配個茶葉蛋或低糖豆漿,最好再吃點不加沙拉的生菜,而涼麵醬汁也盡量少沾,以免吃進太多油脂和熱量。另外,日式涼麵的柴魚汁醬料油脂雖然較少,但還是要注意增加蛋白質和蔬菜的攝取。

關東煮

---------------------------

便利商店裡還有一種不錯的選擇,就是可分成蔬菜類、魚漿類、主食類的關東煮,白蘿蔔屬於蔬菜類,丸子、甜不辣等是魚漿類,米血、玉米則為主食類,想以關東煮當早餐,可選1至2份蘿蔔,再加些米血或玊米,魚漿類最好選甜不辣,不要選熱量較高的丸子,如果真要吃丸子,就選魚丸不要選脂肪量高的貢丸。

不要忽視早餐飲料的影響

國人早餐最常搭配的飲料可分成3大類,牛奶類、豆漿類及飲料類。牛乳、優酪乳屬於牛奶類,有最完整的營養成分,包含醣類、蛋白質及脂肪等營養素;豆漿主要的營養則是蛋白質。

咖啡、茶、奶茶等屬於飲料類,主要的營養還是來自搭配的主食。很多人誤以為「奶茶」屬於奶類,其實大部分奶茶是加棕櫚油製成的奶精,並非加牛奶,所以「奶茶」只是油加糖、水,沒有營養,如果要喝奶茶,就直接加牛奶,否則單喝紅茶就好,反而可避免吃進過量反式脂肪。

精力湯的搭配可有很多變化,蔬菜、水果和堅果都可以加入精力湯中,以蔬菜為主的精力湯,因為熱量低且可提供多樣化的維他命與礦物質,算是非常健康的選擇。但以水果為主的精力湯,就要注意,因為水果含有糖分,每天最好只吃2份,如果完全以水果做成精力湯,很容易就超過1天建議量。而堅果雖然可提供蛋白質及微量營養素,但也有油脂過量的問題,注意不要加太多。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眼睛使用過度的眼睛過勞死

呂俊憲醫師

現代人的工作需要長時間盯著電腦?還是整天都坐在電腦前面玩線上遊戲?當你覺得視力愈來愈模糊,眼睛已經在發出嚴重警告,倘若再不讓眼睛好好休息,眼睛可能面臨「過勞死(即失明)」,人生也將從彩色轉為黑白。

現代文明病,眼睛過勞危機重重

臨床上稱「眼睛過勞」,就是所謂的「視網膜黃斑部病變」。一般眼睛過勞指的是在眼球內視網膜的層次、神經或是血管方面的問題,簡單分成三種:

一、眼睛過勞

血管發炎產生了滲漏,血漿滲漏到視網膜造成水腫且視力逐漸減退,好比小「水災」一般。

二、眼睛中風

就像大腦的中風一樣,眼睛中風也分成出血性中風、栓塞性中風。

●出血性中風:除了血漿滲漏外,眼睛的細微血管破裂血球也跑出來,此即為眼睛出血性中風。

●栓塞性的中風:有可能是血栓塞在某個地方,雖然沒有出血但血液無法流通,視網膜細胞沒有滋養,細胞會萎縮,眼睛一樣還是會看不清楚。

三、眼睛過勞死

眼睛大出血,導致視網膜或視神經萎縮或神經已經完全沒有功能,一旦嚴重到面臨失明的危險,即是所謂的「眼睛過勞死」。

現代電腦族注視一整天的電腦、玩線上遊戲,近距離不斷地剌激眼睛,眼睛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使得免疫系統出了問題,血管的通路發生病變,就容易造成滲漏,然後變成眼睛過勞。

不注意眼睛過勞的問題,會使血管滲漏的範圍擴大,視力就開始下降,接下來整個生活品質就受了影響;再不理會眼睛過勞,血管就會破掉而出血,導致眼睛中風。

最糟的情況,就是血液漫流過的地方,都會看不清楚,眼睛裡的細胞就像歷經一場八八水災的「土石流」摧殘一樣,短時間大量沖刷下血液裡的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還有一些周邊的東西,然後會凝結變成血塊充塞於眼睛內,導致失明,變成嚴重的當機,最後失去生命。

電線桿歪歪的?眼睛過勞的症兆

眼睛的黃斑區位於眼球底視網膜的正中心,是視網膜最敏銳的區域,也是我們最重要的視力區,原本是個很漂亮的凹透鏡,但因為有水,看起來就會有點波浪形。

當眼睛過勞,血管滲漏,那麼視力就會減退,本來可以看得清楚的,現在突然覺得模糊或是中間扭曲。原本看到的直線,變得歪曲不直,那就是黃斑開始水腫,甚至出血了。

血漿剛開始是淡黃色的水混雜一些蛋白質,所以當黃斑區漫佈血漿時,就會變成霧裡看花。視覺上看到直線、電線桿會變成歪的;看門會覺得門怪怪的扭曲;看到人,會覺得對方眼睛、鼻子附近會比較黑、比較模糊。

在臨床上,很多人都是做體檢後,才發現有一隻眼睛已看不見;因為大腦很聰明,會把看得見的影像放大,所以平常很多人會不注意已有隻眼睛看不見。當遮起一隻眼睛,才察覺某隻眼睛看不見、或很模糊,那就太慢了。所以平日我們要偶爾遮一下眼睛,檢查自我是否有明顯的視差,或是視覺模糊、影像扭曲等問題。

預防眼睛過勞的三大保健

要預防眼睛過勞、注意眼睛健康保健,應掌握三大部分:

一、預防紫外線

炎炎夏日,紫外線超強,不管任何年齡、性別外出都應該盡可能避開紫外線,因為紫外線會產生自由基(free radicals),進而造成身體負擔,加速細胞老化凋零。特別是男性不像女性喜歡拿著陽傘,我建議男性出門可以帶太陽眼鏡或帽子,大人或小孩,都可配戴「全視線(transition)」抗UV的變色鏡片,如此可具體避免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

二、健康飲食與生活,並多補充葉黃素等抗氧化劑

生活中喜歡菸、酒,還有油炸、碳烤、較精緻的加工食物等的朋友,就很容易產生自由基,此類飲食習慣,不僅危害身體健康,也會危害眼睛。

因此,我常建議朋友,健康飲食與生活習慣非常重要,除了多吃清淡飲食外,平日也應多攝取含有大量葉黃素的綠花椰菜、菠菜與南瓜等黃綠色蔬果,避免吃過多肉類。當然,日常生活裡我們難具體吃到足夠的葉黃素,這時也不妨考慮品質較佳,已得到「國家品質標章」認證的葉黃素營養保健食品,適度補充優質葉黃素等抗氧化劑,可以保護眼睛細胞避免受自由基的傷害。

三、讓眼睛正常的休息

在眼睛過勞時,會產生很多的自由基,不管是血球的分解物、氧或氮的分解物,或是從外部紫外線照射產生的自由基等,我們可以透過攝取抗氧化劑,如葉黃素而得到幫助。但最重要的核心,仍是讓眼睛正常的休息,適度眼睛按摩、睡眠,或是看電腦工作,每隔一段時間就起來走動休息等,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基本觀念。

除了身體健康檢查,還要注意眼睛的健康檢查

最近在哈佛眼科接到幾位個案因做身體檢查,才發現眼睛有問題,繼而來此再做更進一步檢查。

其中一位個案透過完整眼睛健康檢查,就發現一隻眼睛青光眼、而另一隻眼睛有嚴重的白內障,雖然他個人自覺視力尚可,但實際上,這位個案若不積極進行治療,視力將會持續的減退。

定期安排自己做眼睛的健康檢查十分重要。特別是眼睛健康檢查與一般身體健康不同,一般身體健康的檢查中,眼部並不會做很詳細的檢查。在哈佛眼科有功能先進的精密儀器,可以仔細確認檢查全眼有沒有明顯的問題,並且及早發現問題,及早治療。(摘錄自《零歲到百歲的眼睛照護》一書)

(選錄自《零歲到百歲的眼睛照護》一書)

chin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